在这个生机勃发的春天,我国高等教育的“航空母舰”与改革开放中闻名全国的温州,把手握得更紧了——2月25日,温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浙江大学考察,就推动新一轮校地战略合作进行深入交流。
创新,是“名校”与“名城”牵手的理由。
浙江大学在近130年办学历程中,持续发扬“求是创新”优良传统,形成了“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温州在40多年改革开放中,创造了一个个“全国第一”,以实践证明“温州这个金字招牌,是创新的结果,并以创新为最大内涵”。
自2021年以来,浙江大学与温州开展战略合作,在科创平台建设、创新协同攻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精神内核共驱所向,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下,“名校”与“名城”之谊在时光中历久弥新。
看天时——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去年12月,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在全国与浙江的创新大格局中,温州奋勇争先。今年1月的“新年第一会”,市委市政府就把主题锁定为“加快建设创新温州”,要求全市上下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鲜明导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
深化合作的时机日臻成熟。“名城”与“名校”在共同的指引下,谋划开展新一轮市校战略合作,推动双方关系上升到全面深化战略合作的新高度。
拥地利——
作为浙江高校的“塔尖”学府,浙江大学以出类拔萃的学科优势、研发优势、人才优势,享誉长三角科创“朋友圈”。
倡议发起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与浙江省共建之江实验室、与上海市共建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联手繁星公益基金在上海设立繁星科学基金……在长三角科创版图上,浙江大学串起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
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温州正在奋力冲刺“双万”城市、提速打造浙江第三极。创新,正是加快温州与长三角城市群市场协同、科创一体、产业融通的“关键密码”。
去年开通的杭温高铁,让“名城”与“名校”之间增添了畅达之路,也为两者在长三角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施展作为带来了更多机遇。
促人和——
温州与浙江大学渊源深厚。
苏步青、谷超豪、吴朝晖、张俊森……近百年来,一位位温籍著名校友、一代代温籍学人,在这所浙江人引以为豪的高等学府留下深深足迹。
从2005年共建“浙大温州技术转移中心”开始,“名校”与“名城”推进一大批校地合作项目,培养了一批行业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院长叶志镇就是其中一员,他全职扎根温州,推动打造新材料、数字技术、生命健康“一峰两翼”创新格局。
人才双向促进的齿轮不断转动。近10年,越来越多的温州青少年走进浙江大学学习深造,录取人数呈逐年增长之势,2020年以来温州为浙江大学累计输送约3000名学子。浙江大学也为温州培养输送一批又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去年就有123位浙大校友回温工作。
当前,温州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在全国第26位,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全国第25位,温州医科大学团队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温州加速从“创业之都”向“创新之城”转变,让“名校”与“名城”深化合作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推进双方新一轮市校合作,要加强战略谋划,主动对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服务创新浙江、创新温州总体布局。”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从强化人才引领、深化现有合作等方面给出建议。
以此次考察为契机,温州与浙江大学进一步深化合作加速酝酿。据了解,“名校”与“名城”将在持续双向奔赴中,推进人才共育、平台共建、技术共研,依托浙大温州研究院等合作共建的创新平台,开展进一步深入沟通交流、优势互补,为打造新型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教育科技强省“提能增智”。(记者 金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