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古树名木保护专门法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3月15日起施行,标志着古树名木迎来了法治保护新的春天。在前不久国家林草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古树名木保险制度,提高古树名木科学保护水平。昨日了解到,我市在省内率先探索古树名木保险制度,截至目前已有60棵古树上了“保险”。
“《条例》要求对古树坚持科学保护、原地保护,并首次提出建立‘约谈制度’等,都体现了国家对古树名木保护的高度重视。”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长期从事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王大成激动地说。据介绍,目前无锡共有古树名木1000棵,其中一级古树42株、二级古树112株、三级古树816株、名木30株,还有古树后备资源421株。今年,我市将对去年普查新增的古树和古树后备资源做好挂牌工作,对新增古树的周边环境开展综合治理,对长势较弱的古树“一树一策”做好复壮保护。
去年台风“贝碧嘉”过境江阴,导致云亭街道南新村10号楼南侧一棵105岁的瓜子黄杨倒伏,根部大面积断裂。当地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第一时间为这棵已上“保险”的古树报险,同时组织专家论证方案,开展抢救性保护。保险公司按照条款积极赔付,赔付金额达12.06万元。如今,这棵黄杨树已被扶正并做保护支撑,养护人员还为它搭建了临时遮阳棚、修剪断枝、进行根部复壮等。截至目前,我市已有江阴、滨湖和无锡经开区建立了古树名木保险制度,为60棵古树买了保险。“建立古树名木保险制度,可多提供一份救护资金保障,让古树‘遇险’有保险资金救,‘生病’有专项资金治。”江阴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古树名木保护还应在合理利用、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在古运河畔亭子桥东堍,围绕一棵树龄130余年的朴树和一棵树龄280余年的银杏打造的“春坛古树公园”,静静依偎在运河水旁。市市政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结合古运河(老东门段)改造升级,市政园林部门将两棵古树就地保护起来,打造出了一个集古树保护、科普宣教、文化展示为主题的街头游园。该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结合城市更新,深入挖掘古树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打造更多古树主题的街头游园。
据悉,为使每一棵古树名木都得到更好保护,我市所有古树名木信息均已录入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从古树名木基本资料到坐标定位,从养护责任单位到现场照片,都能实现一键查询,便于加强古树的实时动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