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暖风阵阵,在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数百只小天鹅成群结队,时而在空中飞翔,时而在地面休憩,为冬日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这是保护区首次出现如此大规模小天鹅群。
几天后,在丹徒区高桥镇的多处江滩上,摄影爱好者又拍到了成群的白天鹅、白鹳等候鸟觅食、歇脚的画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景象背后,是牢记嘱托走在前、一以贯之抓落实的镇江实践。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
这些年来,镇江跻身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成为江苏省唯一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含“碳”量更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两山”理论
镇江实践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1300年前,唐代诗人王湾行至镇江北固山下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之景,在如今镇江同样司空见惯。
今年国庆假期,一段“75秒带你看镇江”的视频在朋友圈刷屏。视频中,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游客用脚“投票”,国庆假期7天超500万人次打卡镇江,游客量同比增长10.52%。这座山水花园名城备受游客青睐的背后,正是镇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镇江生态环境非常好”“市区树木茂盛,城市花园随处可见”“在市区就能听见鸟鸣不绝于耳,幸福指数很高”……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来镇的游客印象深刻。旅居镇江的“网红”琪哥,特地拍了一集视频带大家“云游”南山步道,听着视频里阵阵鸟鸣,看着葱葱绿树,仿佛置身森林之中。
绿水青山是镇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更是镇江人倾力守护的城市特质。
曾经“靠江吃江”的产业布局,一度令镇江遭遇“化工围江”的困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污染。近三年,全市累计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337家,拆除和修复面积近300万平方米;55个工业园区(集聚区)整合为10个主体开发区、11个辐射联动园区和5个提级管理园区,园区总数压减了54.5%,在全省率先实现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把“四群八链”作为全市新兴主导产业,形成了1个2000亿级产业集群、2个1000亿级产业集群。
绿色发展之路漫漫亦灿灿。数据显示,十年来,PM2.5年均浓度下降48.6%,优良天数比率提升15.9个百分点。2020年以来,全市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一串串数字正是镇江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提升的最好证明。
探路“碳”路
渐入佳境
回首来路,镇江探寻绿色转型之道、减污降碳之策,是怎样的坚持?
鼓足勇气,大胆探索,既咬定生态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又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闯出了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的新路子。
提出碳峰值、建设碳平台、实施碳评估、开展碳考核……一时间,镇江先行先试、敢作敢为,很多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是开创先河的存在。
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简称“碳平台”)是全国首创。碳平台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智能化碳排放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市发改委主任谈沁磊介绍,近年来,碳平台持续优化升级,从城市级到企业端,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智能化碳排放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建立了“市-区(县)-园区-企业”四级能耗监测体系,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基本信息和用能数据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对全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102家重点用能单位,通过现场部署监测点、实时采集测点数据以及第三方平台对接等多种方式,在线监测用能情况,为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低碳路上,镇江的探索几经波折,几多成败,但试点示范意义显而易见。
今年9月,句容边城镇仑山湖水库旁的山上,句容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组正式运行,标志着创下了“世界最高抽水蓄能电站大坝”“世界最高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世界最大规模库盆填筑工程”3项世界之最的省重大项目——句容抽水蓄能电站投运。青山绿水变身超级“绿色充电宝”的镇江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夯实了技术基础。预计2025年底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后,这座“超级充电宝”每年可发电13.5亿千瓦时。
打造样板,镇江“蓄”势待发。目前,我市正结合矿山开采、修复和产业发展,系统研究、谋划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推进相关工作,打造省级抽水蓄能电站集群,积累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经验,为抽水蓄能电站集群建设探索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
从试点到示范,低碳镇江渐入佳境。一系列探索实践,也广泛吸引国际目光,被认为丰富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原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曾指出,镇江的低碳经验对全球都有借鉴意义。
一江碧水
永续东流
长江生态好不好,最具代表性的生物就是江豚。这些年,“微笑天使”在长江镇江段频频出现,成为生态镇江的一张名片。
据统计,2023年,长江镇江段、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江豚种群数量分别达到34头、26头,占长江干流江苏段江豚总数的28%、21%。以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频繁现身,正是长江大保护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实施污染整改整治、环境保护修复、绿色转型发展和体制机制优化等工程,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去年,《镇江市长江岸线保护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出台,重点围绕长江岸线保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加快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闭退出、开展港口码头污染治理、强化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打造生态岸线,守护一江碧水。
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是推进长江大保护的重要举措。我市成立长江禁捕工作专班,完善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开展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落实落细十年禁渔工作。
15秒接听举报电话、20分钟到达举报现场、24小时沿江值守巡护……2021年,润州区组织退捕渔民成立和平路街道护渔队。去年7月,这支队伍荣获2022年度长江流域渔政协助巡护优秀队伍一等奖,为全省唯一。
岸渐绿,水更清,江豚频现,长江镇江段的水生态保护进入全新阶段。2023年,我市长江干流断面水质均保持Ⅱ类,通江支流断面水质保持均在Ⅲ类及以上,全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均为100%,排名全省第一。
作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镇江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低碳答卷”。蓝天和碧水之间,生态宜人、生活美好值得期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让人信心满怀。(记者 朱婕 单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