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披锦绣,盛世写华章。健康筑基石,福祉绘宏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近年来,南京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市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全市户籍人口人均预期寿命达83.23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92/10万,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1.35‰,三大基本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成为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生动样本。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领,南京绘就了一幅幅人民健康有保障、医疗服务有质量的生动图景,正以坚实的步伐迈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A 改革引领,推动医疗体系“铸”高峰聚合力
9月24日,正式开诊启用不到一个月的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丁家庄院区内人头攒动,除了大部分的孕产妇和婴幼儿之外,还有不少老年患者。75岁的张大爷,就是其中之一。
张大爷患有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缓和糖尿病,病情复杂,生活质量长期受到影响。作为该院区综合内科首位住院患者,张大爷经过医护团队为其量身定制的科学系统化治疗护理方案,病情得到了显著缓解。当天出院时,他感慨道:“在这里,我不仅得到了专业高效的治疗,还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悉心关怀,让我倍感温暖。”
市妇幼正式开启的“一院两区”全新格局,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崭新的医院大楼、先进的医学设备,填补区域空缺,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专家资源“涌入”,创新的“跟跑”模式将专家送到家门口。而在“强专科、精综合”的定位下,不断提升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重点人群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优质医疗资源让更多市民受益。
优势集聚,优质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取得的成效,仅是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和高效联动,以更大力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路径,持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高位统筹,破解新难题,开创新局面。
聚焦“强基层”,我市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两个允许”政策的实施意见,完善了基层绩效工资制度,提升了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围绕“铸高峰”,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涵盖15个部门36条举措,从高峰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培养、科技创新发展、医保和信息化等方面加大对公立医院综合支持;推动“聚合力”,通过开展深化医改典型案例征集,挖掘了一批示范典型,营造了改革创新的工作氛围。
南京先后承担医药价格综合改革等17项国家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薪酬改革。南京鼓楼医院先后入选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国试点医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国试点医院。南京市多次被国务院、江苏省表彰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之路。
B 高品质优化,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持续提升
新时代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高质量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有高品质的卫生健康服务作为支撑。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医疗的需求,南京这份民生答卷成色足。
从一名基层教师成长为一校之长,眼前兢兢业业在教育一线且神采飞扬的杨先生,很难相信是一位肿瘤患者。身患小肠纤维肉瘤,杨先生术后复发出现腹腔及肺部转移,从外地慕名来到南京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就诊,经过中心原位疫苗综合模式治疗后,其腹腔和肺部病灶均缩小。这是由医院刘宝瑞教授团队自主建立的原创性组合疗法,通过免疫性放疗促进肿瘤抗原释放,以瘤内免疫注射来促进机体免疫系统更有效识别肿瘤,该模式不仅对于治疗的病灶可达到抑制效果,对远处转移灶也可产生作用。“假期安排治疗,平时正常工作,这不仅有效保证了生活质量,更给了我生活的信心。”提及此,杨先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高品质医疗建立在不断提升的高质量诊疗服务水平之上。全市现有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113家,厚植学科优势,在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方面,市属医院牵头建设了骨科、妇产、风湿免疫、儿童诊疗、传染病、精神等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参与建设综合类、癌症、心血管、口腔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南京地区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2个,其中市属公立医院牵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3个。我市提升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全市三级公立医院CMI值1.08,其中南京鼓楼医院达1.4,位列全国第7。高质量医院试点成果斐然,在江苏省16家高水平医院中,南京地区公立医院有12家。除干细胞临床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外,严重脊柱侧弯矫形、骨关节置换及修复、心脑血管疾病诊治、肿瘤免疫治疗、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IVF)、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儿童重大疾病诊疗、口腔颌面外科诊疗等技术国内外领先。近年来,我市公立医院“国考”成绩保持全省首位,去年7家市属医院保持A等次及以上成绩,多家医院跻身全国前十。
高品质医疗有持续织密织牢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兜底。我市基层卫生健康工作不断创新机制、转变模式、完善体系、提升能力,仅今年就已召开三场全市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推进会,不断提升居民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强基层路上,我市服务体系越来越“全”: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3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640家,新5区建成紧密型医共体11个,共同为954.7万常住居民提供疾病筛查、诊疗、康复、护理等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强基层路上,服务能力越来越“优”:建成省级特色科室41家,市级特色科室机构117家,五级中医馆15家,四级中医馆69家,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能力建设标准;强基层路上,示范效应越来越“强”:南京市基层卫生改革经验入选“全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改革十大典型案例”,被省政府授予“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队伍建设真抓实干确有成效地区”,一年内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先后两次至南京调研,对相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高品质医疗有智慧医疗开创新局面。近年来,我市卫生信息化和智慧医疗建设增值提速,在平台建设、互联互通、区域协作、信息惠民等方面,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C 创新驱动,人才科研并进发展热潮涌动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热潮涌动。
今年4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陈绍良教授团队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领域取得的ULTIMATE-DAPT和IVUS-ACS两项改变临床实践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正刊,并受邀在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上面向全球发布。这两项来自中国的临床实践,为世界冠心病介入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扩大了我国冠心病临床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将为中西方心血管指南填补空白。
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抑郁症脑磁图数据库、开发建设国内首个沉浸式虚拟现实整体治疗室……南京脑科医院在精神卫生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柯晓燕带领团队在儿童孤独症等儿童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推动全球儿童精神医学的发展;早期干预科主任王菲带领团队开展基于神经影像学的客观生物标志靶向经颅超声治疗仪的产业化,有望为心理/精神健康领域引入更先进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我市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近五年,我市医疗卫生机构共获得纵向科技计划项目1984项,同比前五年增长44.4%。其中,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90项。我市在细胞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创新药物研发等方面产出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原创成果。南京鼓楼医院孙凌云团队开展的“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红斑狼疮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研究”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朱大龙团队研发的我国首个原研新型降糖药物“多格列艾汀”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获批上市;今年,高下团队与东南大学合作自主研发的耳聋基因治疗技术在《先进科学》《柳叶刀》等国际顶级期刊率先进行了报道,有力提升了我国在耳聋治疗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遗传性耳聋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最新年度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上,1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61个学科进入百强,其中12个学科排名前20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与动力源泉。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高层次人才(院士)战略,深入推进“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工程,为推动南京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在建机制、强保障,建渠道、搭平台,抓重点、攀高峰等措施下,我市苦练内功、外引贤才,打造人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市卫生健康领域拥有两院院士1人,海外院士5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5人,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扎根南京。
D 传承赓续,让传统中医焕发现代活力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延续千年的金陵医派,让古城名医辈出,而近年来南京向“新”发力,让中医焕发现代活力。
大三女孩芳芳体重从原来的50公斤下降到35公斤,却束手无策,来到市中医院才找到了疾病元凶——克罗恩病,芳芳重新恢复健康……这样的诊疗故事每天都在市中医院肛肠中心上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有300余年历史的南京“丁氏痔科医术”,在传承发扬传统医术的基础上,力主革新,近年来中医特色优势明显、西医技术先进,以每年近万台的手术量,造福无数肛肠疾病患者,综合实力国内领先。
在今年公布的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入选名单中,南京地区共有来自6家医院的28个专科入选。市中医院肛肠中心位列其中,而浦口区中医医院作为省内唯一入选的区级医院,以儿科力压群雄。
成功入选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后,我市实施《南京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条例》,为中医药立法。从全国试点到省会城市全国率先,我市从中医药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传承创新,让老百姓真真切切享受到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在着力加强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上,我市聚焦健康特色优势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完善支撑中医药特色发展的人才队伍、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545家,全市13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建有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6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单位2个,国家中医康复中心1个,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7个。新增全国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单位28个,全国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14个,在省市区三级形成医疗技术、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等方面国内领先的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群。南京地区拥有国医大师5人,全国名中医7名,岐黄学者6名。在省市医联体的带动下,南京建成了一批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显著、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均衡提升区域内中医药服务能力,为百姓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E 全周期护航,聚焦“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
“一老一小”是老百姓的家事,更是民生大事,实现老有所医、幼有所育,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我市不断加强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一老一小”健康服务能力与水平,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走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大厅专门设置“一站式”为老服务志愿岗,全科门诊为老年人优先门诊,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专业护工全程陪检服务,让老年人从踏入医院的第一步起,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老年友善氛围。今年,该院创建为市中西医结合老年医院。医院持续深化多学科一体化老年患者服务模式,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并与玄武区辖区16家养老机构的护理院组建“1+16”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将中西医结合诊疗资源辐射到周边地区,获得老年居民一致好评。近年来,市卫健委着力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老年医院,推进老年医学科建设,推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有序衔接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全市已建成5家老年医院,22家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已有21家设立老年医学科,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220家,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初步建成。让老年人看病就医更加方便,经过三年创建,我市共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63家,其中优秀单位65家。
不断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市中心医院作为市老年医院,率先探索举办护理院,这是全省首家由三级医院举办的护理院,也是我市首家公办公营护理院。秦淮区创建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江宁沐春园护理院创建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0至3岁婴幼儿的照料是困扰双职工夫妇的一大难题。作为全国第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地区性托育服务新路径的探索,通过财政补贴、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税费优惠等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并在全国率先以政府令形式颁发《南京市婴幼儿托育机构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南京市“十四五”托育服务发展规划》,今年4月获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9月印发了《南京市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促进了全市普惠托育服务蓬勃发展。政府的重视和真金白银的投入,使得更多“普惠园”“放心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民身边。目前,我市共有托育服务设施约1271个、可供托位43528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6个,建成省、市级普惠托育机构91家,建成市、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6家。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便捷、更高质量的托育服务,助力全生命周期的人口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