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亳州市近年来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实施旱地改造为水田(以下简称“旱改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实施“旱改水”项目5个,新增水田1.53万亩,耕地质量等别平均提升1.1等,粮食产能增加168.69万公斤。
提升了耕地质量。通过实施“旱改水”项目,让以往“无雨就旱、下雨就淹、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了如今旱涝保收、风调雨顺、生机昂然的肥沃水田;通过实施“稻虾共作”项目,不撒化肥、不施农药,不仅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耕地质量,而且所生产的产品有机、绿色,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2019年以来,我市已实施“旱改水”项目5个,新增水田1.53万亩,耕地质量等别平均提升1.1等,粮食产能增加168.69万公斤。
增加了经济效益。目前,我市发展“稻虾共作”面积6万余亩,每亩收益达到6000元以上。实施“旱改水”项目的水田多流转给专业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亩租金达1000元左右。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为周边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每月收入可增加2000元左右。2020年以来,我市分4批公开挂牌交易水田指标3816.12亩,收益达8.08亿元,有力促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旱改水”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田、水、路、林进行综合整治,不仅美化了人居环境,改变了项目周边的空气质量,吸引了许多的野生飞禽聚集栖息,再现了“皖北小江南”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