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午,亳州市全面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亳州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通报了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有关情况。
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沿河居民污水直排等地表水污染防治九大行动。2022年,亳州市已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245条、正在施工治理41条。在大力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及汇水区内污水治理的基础上,全市8条主要河流(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小洪河、赵王河、包河、芡河和北淝河 )的13个国控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占比为92.3%,同比上升30.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水质指数同比改善4.69%、改善率全省第三。
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一水一策”,分批推进。纳入国家、省监管农村黑臭水体215条、水域面积231.128万平方米,新摸排出农村黑臭水体1224条、水域面积1186.958万平方米。对所有农村黑臭水体,逐一查找黑臭主要成因,制订了“一水一策”治理方案。按照到2025年底前全面消除的进度要求,2022—2025年度,我市分别计划整治286条、356条、357条、427条,确保按期全部完成治理。
部门联动,全面发力。亳州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研究工作方案,部署任务落实,构建起了“环保部门开单子、水利部门编项目、农业农村同跟进”的横向联动和“市县统筹、流域连片、乡镇为块、村庄为点”的纵向互动机制。目前,全市20条中小河流已完成16条治理方案编制,其他河流治理方案年底前全部编制完成。计划明年实施武家河治理工程,其余项目按照轻重缓急分年度实施。
项目推进,系统治理。亳州市统筹发挥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发改、农业农村等部门职能,多渠道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建立了财政支持、社会参与、项目支撑、涉农资金统筹使用相结合的多元资金筹措机制,统筹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市生态环境局编制的《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实施方案》,对109条国省控农村黑臭水体实施项目化治理,积极争取2023年度财政部、生态环境部2亿元试点奖补资金。“西淝河(利辛段)支流河口湿地建设项目(一期)”涉及3条国控黑臭水体,已获得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3000万元。“西淝河(利辛段)流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涉及7条国家级黑臭水体和7条省级黑臭水体治理,目前已纳入中央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库。根据农村黑臭水体年度整治计划任务,各县区均在积极谋划连片乡镇水污染防治项目,从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方面,全面提升地表水生态环境质量。
健全机制、长效管护。亳州市制定印发了《亳州市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评估办法》,对涡河、西淝河等8条主要河流的18个跨界断面,100条支流的214个乡镇断面开展月度监测评估,健全了以水质改善为基础的奖惩制度,压紧压实县区及乡镇水环境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河长牵头抓总优势,协调好各方力量深入排查治理,印发了《亳州市完善河长制基层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小微水体管护实施方案》,将14631个沟、渠、坑、塘、湾等小微水体纳入河长制日常巡查管理范围。切实加强水域岸线管护,加大水体污染综合防治,及时发现并解决水体漂浮物、沿岸垃圾、污水直排、面源污染等问题。今年以来,已累计清理河道2700千米、水域面积37平方千米,清理生活垃圾、秸秆、塑料等2081吨。
下一步,亳州市将继续全力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多措并举破解资金、技术等难题,确保在2025年底前,全面消除全市1439条农村黑臭水体,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全市人民群众打造水清岸美、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