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

首页>地方频道>亳州

锚定“两个加快” 引领亳州未来

  当前,影响亳州高质量发展最突出问题仍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推动“两个加快”势在必行。

  如何推动“两个加快”,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

  《亳州市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给出了答案。以产业“千亿级”、园区“生产率”、科技“竞争力”为牵引,在提升城市能级、加快县域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上出实招,全面实施“六一战略”,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努力实现“皖北走前列、全省靠前站、全国有位置”,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打造2条千亿级产业链

  工业稳则经济稳。亳州市将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突破。

  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亳州市将以产业大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突破。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发展路径,聚焦现代中医药、农产品加工(含白酒)等支柱产业,打造支撑工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涡阳县重点打造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制造产业,蒙城县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绿色食品制造产业,利辛县重点打造轻纺服饰、清洁高效煤电产业,谯城区重点打造现代中医药、绿色食品制造产业,亳州高新区重点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围绕产业“千亿级”,推进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中医药、绿色食品制造2条千亿级产业链和6条百亿级产业链,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力争现代中医药、绿色食品制造、汽车及装备制造、新型建材、轻纺服饰等主导产业制造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

  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亳州市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25年,力争总量实现双倍增,分别达到520家和540家;与市外大院大所、强院强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1亿元以上企业全部开展研发活动。围绕现代中医药、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建设省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现代中医药等产业研究院,创建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5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现830家左右企业与“羚羊”工业互联网等云资源深度对接,每年新增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2家,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3家以上,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推动“创业亳州”建设。亳州市将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做响“亳州老乡,请您回家”创业品牌,持续开展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健全返乡创业服务体系、就业促进机制,支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招引亳州籍企业家投资兴业,通过创业壮大产业,依托产业赋能创业。力争2025年前建成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亳州市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第一要事,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创新赛马机制,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方式和考核机制。抢抓沪苏浙城市、省内南北结对合作帮扶等机遇,紧盯沪苏浙、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外移项目,用好各方力量,针对性开展招商。到2025年,全市每个开发区合作共建园区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以上。

  到2025年建成百万人口城市

  新型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亳州市将奋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加快突破。

  亳州市将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坚定不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更多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到2025年,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半径达到80公里以上,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

  持续壮大县域经济。亳州市将深入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加快培育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营收超50亿元的链主企业,构建错位联动、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高标准建设涡阳县绿色装配式建筑特色产业集群、蒙城县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利辛县轻纺服饰特色产业集群。蒙城县、涡阳县经济总量分别达到630亿元、590亿元,冲刺全国百强县。利辛县经济总量达到525亿元,冲刺安徽省县域经济总量20强。谯城区发挥产业资源、市场空间等优势,经济总量达到725亿元,推进主要经济指标“市内排头兵、皖北打头阵、全省争先进”。亳州高新区经济总量达到500亿元,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经济总量达到35亿元。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健全管理机制,选择有产业特色、区位优势的乡镇,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力争打造4个经济强镇和5个微型产业集聚区。

  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亳州市支持三县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将三县县城打造成50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提升市中心城区能级,增强高铁新区、涡北新城功能,有序更新西部片区、涡河滨水片区,启动建设文创健康新区,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一体化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到2025年,绿色社区占比达到100%,实施市政道路、城市管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新建城市道路237公里、公共停车泊位10200个、充电桩20000个,更新城市管网372公里,新建城市绿地800公顷。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8077套,公租房保障4580户,实施棚户区改造4.47万套、老旧小区改造234个。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百万人口大城市。

  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亳州市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推动水电气路网等向村覆盖、向户延伸。到2025年,争创乡村治理示范村镇109个;改厕5.8万户,建成农村巷道约2920公里;新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171个。

  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亳州市将大力实施农业“两强一增”。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亳州市将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141万亩、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54万亩,到2025年,全市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797万亩。完成“小田变大田”改造任务138万亩,到2025年,全市“小田变大田”累计达到329万亩。实施“订单农业”行动,促进优质专用粮食规模化种植,到2025年,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比90%以上,优质专用大豆种植面积100万亩左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到202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2850家。

  推进“两强一增”重点项目。亳州市将实施“亳勃种业”行动,支持亳州市农科院、龙头企业等开发农作物新品种,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建设和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到2025年,培育现代种业企业10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2家,建成作物种子生产基地35万亩,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个。深入开展中药材互联网建设,到2025年,发展中药材产业互联网应用企业10家。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生产数字化转型升级,到2025年,新增数字农业工厂8个。提高企业研发能力、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农机制造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增加至5亿元左右,农机总动力增加至863万千瓦。推深做实“科技特派员”工作,每年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30名以上。

  加快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亳州市将开展“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建设精品粮油、优质畜禽、绿色蔬果、道地药材、食药用菌等生产基地,打造中药材加工、绿色食品、大豆、预制菜等加工产业园区,搭建市场流通、冷链物流、农村电商、农产品产销等平台,到2025年,全市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0个以上,新增“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4个。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支持蒙城县、利辛县争创农产品加工强县,打造农产品加工强园1个,新增产值超10亿元企业2家

  争创1家5A级旅游景区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亳州市将加快推动服务业“锻长补短”。

  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亳州市将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加快推进蒙城县省级物流枢纽、省级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动物流资源向有市场需求的枢纽、基地进一步集聚。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省级开发区内规划布局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5家以上。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培育省级以上“两业融合”试点单位15家以上。

  培育壮大消费和贸易新业态。围绕“品质生活·亳动消费”主题,亳州市将创新开展促消费活动,发放政府消费券,争创省级特色商业街,打造高品质特色消费街区和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新业态。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20亿元。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开展“芍花养生文化旅游节”“文化旅游年”等活动,打造“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亳州美食品牌。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优势,加快建设中医药养生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争创5A级旅游景区1家。支持谯城区十河芍花小镇、药王村田园综合体、涡阳县义门古镇、利辛县西淝河湿地文化园、蒙城县立仓农旅小镇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争创4A级旅游景区1家。

  加快建设共享式储能电站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亳州市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实施碳达峰行动。编制《亳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碳达峰专项行动。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加快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实施“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推动省级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设。

  着力推进园区低碳发展。亳州市将积极申报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到2025年,全市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加快推进利辛县、涡阳县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基地重点项目实施进度。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亳州市将推进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实施板集电厂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利用采煤沉陷区推进水面光伏电站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光伏、集中式风电项目开发。加快生物质能、地热开发利用。加强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利辛LNG调峰综合站支线、涡阳县LNG调峰综合站、蒙城县天然气调峰综合站。优化电网布局,加快推进共享式储能电站建设。到2025年,建设储能电站40万千瓦/万千瓦时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以上

  提升公共服务增进人民福祉

  教育、医疗、养老、饮用水……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亳州市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亳州市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多渠道增加城镇公办学校学位供给,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到202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到2025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成投用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加快推进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申建职业教育本科院校。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亳州市将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加强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规范管理,完善市人民医院传染病独立院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推进亳州市康复医院、市疾控中心、市肿瘤医院、市儿童医院和涡阳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市中医院创建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提升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

  实施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亳州市将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实施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完成城乡供水地下水水源替换,新(扩)建农村供水工程11处。

  提升养老托育服务水平。亳州市将加快推动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和村级养老服务站建设,推进城市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融合发展,2023年底前新建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164个。到2025年,村级养老服务站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

  以法治诚信促营商环境优化

  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重要,亳州市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增强土地要素保障。亳州市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省市重点项目、重大民生项目和制造业项目。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和土地容积率指标倒逼作用,深入开展低效闲置用地治理。建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土地差别化供应机制,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省级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100%以“标准地”方式供应。

  搭建市场化对接平台。亳州市坚持多轮驱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面作用。提升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办会规格,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筹备举办中国(亳州)酒文化博览会。举办中国国际健康旅游博览会。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亳州市将加快建设阜阳-蒙城-宿州(淮北)城际铁路亳州段。大力实施交通重点项目“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公、铁、水、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覆盖率。加快亳州机场、亳蒙高速二期、徐淮阜高速亳州段等项目建设,亳州机场2024年通航,涡河航道完成疏浚工程和配套物流园建设,继续实施国省干线改造,加强市内外交通互联互通。

  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内生动力。亳州市将优化法治环境,把法治诚信作为亳州营商环境的“最硬内核”来打造,持续巩固拓展公共政策兑现、政府履约践诺等行动成果,用法治保障投资者权益。优化政务环境,坚持大数据赋能,持续深化“最多上一次网”改革,汇集上线更多企业联办服务,大力推行“一键申报”等举措,打响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线上服务品牌。优化要素环境,加大惠企支持力度,迭代升级“免申即享”等服务,做好减税降费、用工服务、金融支持。落实企业轻违免罚措施,建立企业红黑名单。

  多措并举保障“两个加快”

  围绕“两个加快”目标任务,亳州市将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亳州市将强化财政扶持。确保省级财政扶持资金争取份额在“十三五”时期基础上做到总量增加、比重提高。积极争取省级统筹市县2%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资金分配份额向我市倾斜。统筹用好国家支持皖北财政政策资金,重点支持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实施,富余资金优先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领域补短板。

  强化金融支持。亳州市将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每年新增平台融资额不低于100亿元。加强银企对接,强化信贷支持,切实为企业降本减负。开发设计承接专项货币政策资金特色信贷产品,支农支小再贷款资金落地量位居全省前列。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融资增信力度,每年新增融资担保额度不低于60亿元。开展资本市场培训,力争到2025年新增上市企业3-5家。

  推进“两个加快”,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亳州市将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扩大多层次人才供给。亳州市将争取中直、省直机关干部到亳州挂职任职,积极组织选派优秀干部人才到沪苏浙等发达地区挂职交流,与上海市奉贤区建立干部交流长期合作机制。完善招才引智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吸引更多人才来亳创新创业。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留住亳州高校、高职、中职毕业生,吸引更多市外高校毕业生来亳就业。

  围绕“两个加快”,亳州市将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亳州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亳州市“两个加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联络、工业化、城镇化三个专项行动组。建立健全推动“两个加快”三年行动计划调度考评机制,将“两个加快”工作情况列入全市季度经济工作调度会议点评,加大工作落实力度。

  深化结对合作。亳州市贯彻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落实上海市奉贤区安徽省亳州市结对合作帮扶实施方案。深化新一轮南北合作共建,深入推进亳芜现代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强化考核激励。亳州市健全完善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体系,将推动“两个加快”有关内容纳入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6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