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它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
近年来,亳州市紧紧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田”变“良田”,让“中国碗”盛上更多“亳州粮”。
《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多种粮种好粮若干措施》明确,实施“标准地”改革行动,加快补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切实提高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由2250元逐步提高到3000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97.4万亩。
“高标田”能够多打粮
无边沃野麦苗壮,风吹麦田飘麦香。走进涡阳县高公镇河北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只见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
“现在种田越来越有保障,旱能浇、涝能排、病能防。”河北村村民崔艳告诉记者,去年他流转的500多亩小麦喜获丰收,主要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让小麦亩产提高了300多斤。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河北村可不是这样。“在以前,我们这十年倒有九年涝,就在两年前,雨下大了,水最深处能到膝盖处,水排不出去,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崔艳说。
2022年,涡阳县高公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河北村、三合村、天庙村等6个村纳入治理范围,推广高效节水灌溉14580亩,新打机井206眼,新建板梁桥248座,排水沟疏浚103条55.242公里。
崔艳承包的地块就在项目区内。“我这500亩地的周边,打了7眼机电井,建了6座小桥,新开挖了3000多米沟渠,你看,这个农田排水沟,3米宽,1米深,能有效排出汛期积水,再也不用担心水淹了。”崔艳高兴地说。
“高标准农田是惠民工程,有效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耕地的高效利用。”高公镇党委副书记王朝明说,目前高公镇已经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治理后旱能浇、涝能排,亩均土地流转费提高约200元,小麦亩均产量提高100公斤。
据了解,在气候上,亳州市位于暖温带南缘,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光热水等条件较好,夏季雨水集中,汛期易涝,春旱、秋旱频繁发生,抗旱压力大。
近年来,亳州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上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有力支撑了全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升。
据悉,亳州市现有耕地面积885.12万亩,截至目前,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达771.3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7.15%,高标准农田建成率全省第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切实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据统计,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长10%左右,为我市粮食生产“十九连丰”、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提供了坚实支撑,让“中国碗”盛上了更多“亳州粮”。
“高标田”遇到“高科技”
“有了这套智能设备,小麦需要灌溉的时候再也不用发愁了。现在小麦灌溉越来越省心、省力、省工。”近日,在谯城区大杨镇郭万村,种植大户景凤祥高兴地说。
景凤祥所说的智能设备就是郭万村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安装的智能灌溉水肥一体机,依托这套设备,在手机上就能查看土壤温度、湿度等实时数据信息,从而进行远程操作灌溉和施肥。
“通过手机上的实时数据控制灌溉,大大提高了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从而实现了节水。”景凤祥介绍,他在村里流转了600亩地种植小麦,在以往小麦灌溉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人工,灌溉成本也高,智能灌溉水肥一体机应用后,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
“智能灌溉的一个喷头喷射半径18米,能有效节水50%以上,且耗电量低,灌溉成本也节约了。”谯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四标段现场负责人孙登房介绍,未来发展低能耗、高质量、多功能、方便管理的智慧灌溉是现代农业的方向。
据了解,郭万村高标准农田项目面积6300亩,新建道路15条9.7公里、桥梁64座,疏通沟渠35条25.6公里,新打机电井33眼,最具特色的就是试点了500亩的智能灌溉模式。
“通过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改良,对田地沟渠体系的系统布置与疏导,防洪排涝能力与抗旱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将逐渐减弱,实现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效果。”大杨镇党委委员李伟说。
据统计,大杨镇现有耕地面积12.7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10.2万亩,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亩均粮食产量比非项目区增产100多公斤,全镇10多万亩小麦增收1000多万公斤。同时,项目区内的农业生产耕种管收机械化率达到100%。
打造升级版“高标田”
近年来,亳州市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解决了耕地碎片化、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据了解,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本增效约300元,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的土壤耕地质量逐年提升,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多种粮种好粮若干措施》明确,实施“标准地”改革行动,坚持“集中治理、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原则,以“旱能灌、涝能排”为重点,对“田、土、水、路、林、电、技、管”进行综合治理,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水利“最后一米”、机井排查、农田土壤质量提升、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相结合起来,突出“水源、灌溉、排水”三大工程和“灌溉、防洪、除涝”三项综合治理,加快补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切实提高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近年来,亳州市还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乡村建设,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治理范围内的中小沟、坑塘等清淤疏浚,对省级中心村周边的沟塘清淤、整形,铺设护坡,栽种绿植,黑臭水体得以治理,中心村环境得以美化。我市通过田块整治、林网栽植、灌排工程建设与土壤改良等措施,调整优化了农田生态格局,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3年,亳州市将新建9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8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4万亩。《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多种粮种好粮若干措施》明确,到2025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由2250元逐步提高到3000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97.4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4万亩,清淤坑塘210口、新建机井7000眼、泵站20座、农用桥5000座、沟渠疏浚1800公里,确保“农田变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