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州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五个创新”,不断提升民族工作服务管理水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制度建设上求创新。充分发挥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作用,将民族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核、市委巡察、政绩考核和领导干部述职评议,纳入宿州市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工作举措,明确各级党委民族工作主体责任。印发《宿州市民族工作兼职单位工作制度》《宿州市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中共宿州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宿州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举措》等多项制度,建立健全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出台《宿州市民族宗教“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民族工作格局,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民族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覆盖面,在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宣传载体上求创新。坚持以创建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紧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契机,新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馆、民族广场,不断加强民族工作载体创新。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馆被命名为安徽省第三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市第六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自建馆以来,前往参观学习的单位、学校和党支部有100多家(个),参观者达2万多人次。在社区新建民族团结宣传林、同心广场、宣传长廊等,开设“民族团结专线”21路公交专线,开展“迎中秋庆国庆·中华民族一家亲”文艺汇演、“江淮传情歌伟业、各族达意颂党恩”“维护民族团结·建设美好宿州”主题教育、“追忆红色经典·传承爱国情怀”诵读比赛、民族团结宣传和普法宣传进机关进校园等各类宣教活动40余场次。编印、发放《党政领导干部民族工作学习资料》《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读本》等宣传资料1万余册。市委党校开展主体培训班春季秋季班,专设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培训课程,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在文化交流上求创新。加强政策引导,在街道、社区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放宽落户条件,鼓励企业吸纳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建立常态化劳务输出对接机制和维权机制。各县区少数民族服务站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办件量超1000件,依法保障了各族群众合法权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投身于宿州改革发展,成为了“宿州新人”。宿州市与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巴什兰干乡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为该地学校捐赠图书3000余册。该地选派17名优秀教师到宿州学校跟岗培训,两地学校162名师生参与“结对子”“手拉手”等联谊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扎根每个学生心灵深处,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队伍锤炼上求创新。全市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扩充到28家,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扩充到16家,民族工作兼职单位扩充到25家,各县区配备专职民宗局长,建立了一张全市领域民族工作大网。各街道(乡镇)配备117名民族宗教事务助理员,村(社区)配备1302名民族宗教工作信息员,并将民族宗教工作信息员工作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全市建立县、乡、村(社区)三级少数民族服务站8个,每个服务站配备政策咨询、业务办理、法律援助、技能培训、困难救助等专职工作人员,实现全市民族工作网络全覆盖。开展城市少数民族服务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互观互学”活动4次,组织县区统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借鉴民族工作先进经验。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树典型,不断加大培育和选树示范、模范的力度。两年来,我市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1人,获评全国、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3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人。
在助力发展上求创新。25家民族工作兼职单位共实施援助帮扶民族项目68项,援助资金物品达100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近年来,四县一区共实施各类帮扶项目120多项,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区特色产业发展,改善了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少数民族贫困户就业、脱贫,提升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综合运用法律、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化解重点难点工作,真情帮助在宿少数民族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