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还山以青,还水以绿,还天以蓝,还空气以清新,让美丽抬头可见,让幸福触手可得。
十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两山”理论,高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水平开展生态修复攻坚行动,高强度推进绿色转型,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可以说,过去的十年,是淮南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十年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认识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环境改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放眼今日淮南,天空如洗、河水澄澈、青山葱郁、飞鸟轻舞,一个天蓝、地净、水清的美丽淮南,渐行渐近。
漫步淮南大地,绿韵为裳,映照着干群一心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懈追求;山水塑形,见证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制度建设”筑牢“生态屏障”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举一纲才能万目张。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系统工程、细致工程,只有及时跟进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兴之又兴,才能有效彰显文明厚度和温度。
处于产业转型特殊时期的淮南,产业结构偏煤偏重,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污染排放总量很大,污染防治任务十分繁重。我市加强顶层设计与谋划,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淮南样板绘就了蓝图,规划了路径,奠定了基础。
在总体战略上,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对我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了全面部署。
在立法层面上,积极推进环保领域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淮南市扬尘污染防治办法》《淮南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淮南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先后施行,《淮南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正在制定中。
在工作路径上,明确了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六大标志性战役”,即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淮河保护修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攻坚战。
在制度设计上,积极推进建立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行业管理、环保监督、群众参与的“大生态、大环保”格局。
“污染防治”刷新“生态颜值”
十年过去,淮南市民真切地感受到,蓝天白云不再是“奢侈品”“限量版”,企业达标排放成了“底线”而非“上线”,母亲河淮河水体更加清澈风姿愈发绰约,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三湖名片”越擦越亮,上窑山、舜耕山、八公山,“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一直在行动……
青山蕴含美丽,碧水滋养活力,蓝天洋溢幸福。我市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淮南。
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让蓝天白云的好天气常伴。全市共完成31台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城市建成区内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完成48家砖瓦窑升级改造;清理整治820余家“散乱污”企业;市辖区全面实行烟花爆竹禁燃禁放……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16,相比2017年下降23.7%。
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让河湖悄然变了模样。完成了全市范围内100个入河排污口的整改销号;完成城市建成区7条黑臭水体整治;共关闭拆除县级以上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码头50余家……全市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比例87.5%,全市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国考地下水监测点位达标率均为100%。
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让绿色大地孕育新希望。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开展并完成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工作;完成排查整改158个煤系固废物突出问题;建成13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截至目前,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土壤环境风险得到进一步管控。
“生态修复”厚植“生态底色”
2016年深秋,一群野生鸳鸯飞到淮南大通采煤沉陷区。此后,这片水草丰美、湖水清澈、绿意盎然的湿地,成了它们每年越冬的栖息地。此前,这片“鸳鸯湖”是满目疮痍的采煤沉陷区。
为推进城市“伤疤”修复,淮南市于2015年启动全国唯一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的采煤塌陷区治理项目,让昔日采煤沉陷区变成“城市绿肺”。该项目成功入选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40周年纪念典型案例。
不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破题绿色转型的关键之举、直面短板弱项的现实考量,实施生态修复攻坚行动势在必行。
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进程加快,竞相追求“绿色转身”,或蝶变成生态风景区,或蝶变成绿色能源基地。
城区主攻“生态修复+文旅产业”为主的治理模式,以九大矿区采煤沉陷区项目和淮南西部采煤沉陷区治理为示范,建设城市绿心公园,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区品质。
城郊主攻“生态修复+光伏产业”为主的治理模式,目前,淮河能源集团实施顾桥矿采煤沉陷区岸线治理项目2个,三峡新能源、阳光电源等大型企业已利用潘集区、凤台县等沉陷区水面约1.7万亩进行光伏建设。
以项目化推动生态修复攻坚行动落地见效,既是一种现实经验的总结,也是发展现实的倒逼。
目前我市共谋划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共计83个,涵盖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各领域,总投资405.8亿元,“山水淮南”未来可期。
“绿色发展”激活“生态经济”
对淮南而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并不是降低对发展的要求,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
成事之道,贵在力行,重在履事。淮南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向着节能减排低碳的目标奋力前行。
从采煤沉陷区到科技感十足的“漂浮电站”,从乡村城镇的房前屋后到熠熠生辉的“光伏蓝”,从废弃土地到变“废”为宝的“光伏海”……截至2022年4月,我市已建成光伏电站162万千瓦,淮南光伏“聚沙成塔”,已开始乘势腾飞。
走进潘集区煤电固废产业集聚区,陶粒试验生产线正在进行产线优化。这种取自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细小陶粒,让曾经制约生态环保的废弃物,变成了循环经济的“香饽饽”。
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质量发展,我市全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调整,奋力打造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和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从无到有。从2015年起步,2016年、2017年加快发展,截至2021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127.4万千瓦,全年发电量21.1亿千瓦时。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12.8万千瓦,全年发电量14.7亿千瓦时。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掀起“绿色浪潮”,国瑞药业、陕汽重卡、春升新能源3家企业进入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17家企业进入省级绿色工厂名单,19家企业进入市级绿色工厂名单。
美丽与发展共赢,“颜值”与“产值”兼收。
十年逐绿而行,淮南生态画卷绘就崭新图景。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生态淮南的发展底色。“山水淮南”激昂“绿色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