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立足长远,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推进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公共服务优化布局,才能持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淮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立足于我市发展现状,紧抓城市发展核心问题,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从多层次提出淮南市城市空间发展对策。强化规划引领,促进“人口集聚、功能优化”,逐步实现“文化休闲品质宜居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坚持底线思维,保障绿色发展。紧扣淮南自然资源禀赋,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划定全市耕地保有量489.8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427.4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51.54万亩,城镇开发边界50.57万亩。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落实省级分解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不断巩固生态安全、粮食安全。
统筹空间资源,保障产业发展。完善“一主一副四组团”城镇空间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淮南都市区为主体,强化组团分工,提升区域竞争力。保障未来城市新增用地规模优先发展产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用地,以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带动城镇化质量提升。“三区三线”划定过程中,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研判各地区发展趋势,以空间战略为依据,分功能区确定增量规模,优先保障重要产业平台、山南新区战略空间发展空间开发边界。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山南新区43平方公里、淮南经开区22平方公里、潘集经开区11平方公里,三个战略空间占市辖区开发边界面积的41%。三个战略空间新增用地规模23平方公里,占市辖区新增规模的66%,其中山南新区新增12平方公里,淮南经开区新增7平方公里,潘集经开区新增4平方公里。
优化空间布局,保障集聚发展。优化中心城区布局,形成“三心三轴,四城四平台”的中心城区结构。中心城区在现有格局基础上,打破原有分散开发模式,以功能区为引领,规划建设“四城四平台”。促进建设用地资源高效利用,引导空间集聚。未来预测中心城区人口从现状135万增长到170万人,其中80%的新增人口向山南新区和东部城区集聚。以城而异,提出差异化空间发展路径。东部城区为传统商贸中心,具有山水特色的宜居城区,依托经开区建设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平台;山南新区依托高新区打造大数据、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平台;西部城区为山水宜居生活区,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区,生态恢复示范区,打造旅游、文创服务平台;潘集城区为生活服务保障区,依托煤化工园区打造新型绿色能源基地。
突出公共服务,强化民生保障。空间上突出公共服务核心,构建“市级—区县级—街镇级—社区级”的四级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因城施策,充分利用好增量空间,补齐城市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城市绿地等短板,提升空间发展品质。分类分策推进对老旧小区、老旧工厂、历史文化片区城市更新,盘活存量低效土地。结合“十五分钟生活圈”建设完整社区,规划利用路边街角空地建设口袋公园,打造多级城乡绿道,形成“全龄友好”的城市空间环境。2022年,印发《淮南市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目录清单》,淮南市中小学布点规划、供水、供热、燃气专项规划、城市绿线专项规划、城市消防专项规划、菜市场布点规划等近15项保障各类民生的专项规划已启动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