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
民为城之本,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最终体现在惠及民生上。
“我们需要一座怎样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但其中的要素却是共同的,那就是:让我们的城市更有品质、更有归宿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有幸福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022年以来,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实施城市更新攻坚行动的决策部署,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实现城市建设由“粗放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变,品质雕琢“老”与“新”,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淮南这座老工业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一)聚焦以人为核心,增强系统观念,整体推进城市更新,建设人民城市
城市不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它如同一个有机体,“新陈代谢”是其正常生命体征。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增强系统观念、坚持整体推进。突出以人为核心,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实现“老城区有底蕴、新城区有品位”的目标,建设人民城市。
“城市更新是城市系统全面的升级,不是简单地旧城改造、修修补补,需要有战略眼光、长远规划。”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制定了《淮南市城市更新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着眼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稳步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镇棚户区改造、城市危旧房及老旧厂房改造提升、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安全韧性建设、新城建提升、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城市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保护10项工程,全面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布局,让城市有生命、有文化、有传承、有品质。
依据《方案》,到2025年,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布局逐步调整优化,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加快转变,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到2035年,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城镇体系更加健全,城市功能、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全面转型,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二)聚焦功能提升,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短板,建设品质城市
2022年9月29日,淮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投用。全新落成的淮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占地43亩,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主要由图书馆、文化馆、少儿图书馆、美术馆多个文化场馆组成,是集公共文化服务、文艺演出展览、少儿学习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
2022年,市委、市政府以城市更新为引领,以前所未有力度、决心,下大力气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老大难”问题。搁置已久的奥体中心投入使用,成为淮南市文化体育地标之一。人民公园下沉广场修缮一新,变身淮南1952文化旅游街区,成为市民喜爱的“打卡地”,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加快补齐。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开馆,田家庵区童话乐园、花鸟虫鱼市场建成使用,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城市路网是城市“血脉”,路网畅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2022年,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着力优化城市路网结构,老城区的惠利大道、淮陈路、建北路、谢三路等4条道路竣工通车,完成高新区春华街等7条新建道路建设和玉兰大道、和悦街等道路扩建,完成淮舜路机非分离改造和青年路、学院路等道路大中修,维修改造主次干道20余万平方米。
聚焦“停车难”等民生问题,2022年持续完善公共配套服务。大力实施便民停车“暖民心行动”,建成洞山公园停车楼、九大生态修复区等36处公共停车场,全市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2.4万余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4000余个)。主城区道路交口新建、更新遮阳(雨)棚68个。新增市政道路消火栓200个。开工建设春分中学、北师大淮南实验学校(北区),山南综合医院、市中医院新院等加快有序推进,淮南卫校新校区建成使用。
城市供气供水事关百姓生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建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完成第五水厂改扩建工程,山南水厂复工建设,开工建设寿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洛河门站调峰储气改扩建工程,提升燃气应急储备能力,让更多群众用上“安心气”喝上“放心水”。
数据赋能城市管理,建设智慧城市。主动拥抱智能化、数字化,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探索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城市治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城市变得更“聪明”、市民生活更美好。
(三)聚焦民生改善,改造老城区、提升菜市场,建设幸福城市
2022年以来,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聚焦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民之所求,着力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丰富多彩。
改造老城区,做实城市“里子”
“我家这个房子住了几十年了,年久失修条件很差,房间里阴暗潮湿。这次拆迁改造,我在淮河新城小区选了新房,手续都办好了,很快就能住上新房了,这要感谢党和政府棚户区改造的好政策。”说到姚家湾棚户区的改造,姚素英老人欣慰地说。
“姚家湾片区属典型的城中村,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突出,整体征迁改造能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田家庵区姚家湾地块征迁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委、区政府将征迁改造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发展工程来抓,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筹集5427套房源用于拆迁安置,其中980套为存量现房;4447套为在姚家湾附近的北赵店城中村征迁地块上新建。房型设计充分考虑群众安置需求,分别建设120、95、70平方米不同户型供群众选择,最大限度惠及群众,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棚户区(城中村)是历史欠账,也是“城市伤疤”。2022年,全力实施城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净化城市的“里子”。姚家湾棚户区改造征迁进展顺利,北赵店片区改造纳入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淮南成为全省唯一开发性金融支持基础设施整市推进试点市,全市棚户区改造新开工3896套,续建项目基本建成5087套,林巷、安成次中心等历史遗留棚改安置项目竣工交付6772套。同时,强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成田家庵区龙湖片区、谢家集区唐山片区、寿县古城片区等17个片区、169个老旧小区改造。此外,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963套,为4061户住房困难群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485万元。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根、城市的魂。在老城区改造中,注重加强城市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保护,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开展寿县古城整治复兴行动,规划建设寿县正阳关镇、隐贤镇、寿春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加强李郢孜镇赖山村、田家庵老街、九(龙岗)大(通)地区工矿遗址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特色风貌。加强自然、人文及传统记忆地区等调查,分类划定城市特色风貌重点片区,注重采取“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传承,建设人文城市。
改造菜市场,提升民生“温度”
家住田家庵区华声苑小区的邱阿姨喜爱做饭,经常挎着菜篮到附近的朝阳菜市场转转。在她看来,菜市场里的“烟火气”,藏着说不尽的生活韵味。“原先家门口的骑路菜市场自搬进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室内后,感到逛菜市就像逛超市一样开心,心里升起满满的幸福感。”邱阿姨说。
朝阳菜市场位于市中心,但长期以来是个骑路菜市场。2022年,田家庵区决心取缔,管理方跟进投入近800万元对市场内外进行一期改造,按照标准化市场进行建设管理,取消了户外经营,打开了消防通道,室内新增摊位90多户,于2022年6月18日正式恢复营业,受到商户和周边百姓的交口称赞。
小菜场,大民生。2022年以来,大力实施“文明菜市行动”,截至2022年底,城区11个菜市场提前4个月全部完成,完成率100%;乡镇28个菜市场提前2个月全部完成,完成率100%,基本达到了“干净卫生、清洁明亮、管理有序”的文明菜市场要求,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舒心、更放心。
(四)聚焦绿色发展,大力增绿建园、发展绿色建筑,建设宜居城市
漫步在如诗如画的公园中,清新的空气中散发着细微的植物香气,放下繁忙、远离喧嚣,在家门口的城市公园就能享受惬意的时光。
“口袋公园”装下百姓“小幸福”。2022年,利用广场北路工贸学院外围墙的一块闲置空地,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口袋公园”。公园里绿地、步道、凉亭、健身器材、照明设施等样样齐全,让附近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以前这儿是一块闲置空地,经过改造变身为街头游园,不仅优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也让我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家住银鹭万树城小区的张先生说。
一座城里,最好的感受是“幸福”,最美的风景是“宜居”。2022年,大力实施增绿建园提升行动,完成人民公园提升改造和E水系公园(南区)建设,打造市民“网红打卡地”;通过见缝插绿、拆围建绿,建成广场路游园、机床厂游园等10处街头游园;“九大”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基本建成,淮西湖公园项目顺利推进。值得一提的是,改造提升后的人民公园以水文化为景观特色,环湖面水景打造了包括观景台、阳光大草坪、湖光山色、梦想沙滩、四季花谷等景点。其中,梦想沙滩面积约15000平方米,为皖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沙滩;四季花谷景点取义于淮南的文化符号二十四节气,营造春有色、夏有阴、秋有香、冬有景,四季有花的特色景观形象。
推窗见绿、抬头赏景、出门赏园、起步闻香,正成为淮南市民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2022年,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全市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25%以上,绿色建筑占比100%,打造“会呼吸”的城市,让城市成为绿色低碳“丛林”。成功申报省级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试点城市(低碳片区)项目,培育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企业3家,获评省级第三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治理污水,净化环境。2022年,深入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完成513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修复老旧排水管网86公里,新改建市政雨污主次管网90公里,逐步实现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快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施田家庵区辛东大沟、八公山区沈巷大沟、孔李截洪沟等6条水系综合整治,净化城市肌理。
(五)聚焦隐患治理,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建设韧性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是许多城市的通病。2022年,在聚力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开展隐患治理,提升城市安全韧性,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
抓实城市内涝治理,统筹新老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完成沿淮泵站供电双回路改造、湖滨路雨水系统提升工程,开工建设老龙王沟曹咀函扩孔、曹岭湖调蓄水体等工程;完成高新区西湖春天南门等10余处易涝点整治,系统性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抓实燃气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燃气安全整治“百日行动”,拆除占压燃气管道的建筑物25处,完成16.2公里市政管网、60个小区内部121公里庭院管网及立管改造,保障燃气安全运行。抓实自建房和外立面专项整治,深入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百日攻坚”行动,鉴定C、D级自建房1817栋,已全部采取拆除、修缮加固、限制生产经营等管控措施;开展全市既有建筑外立面排查整治,重点解决外立面脱落等安全隐患问题,已基本完成,共修复445栋建筑物立面14.73万平方米。
品质雕琢“老”与“新”,城市为民而兴、向心而生!如今的淮南,青山依、绿荫伴、路畅通、城宜居,城市功能布局持续优化,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宜居度日益增强,老城区有底蕴、新城区有品位,人民群众的归属感更强、幸福感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