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淮北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
淮北市严格落实促弱转壮、“一喷三防”、防灾减灾等关键措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夏粮总产102.14万吨,较上年增长1.0%,亩产501.74公斤,单产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全面完成秋收秋种工作,高温干旱影响总体可控,秋粮再获丰收。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2万亩、油菜1.74万亩。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截至9月末全市生猪存栏74.7万头。牛羊禽肉和水产品稳定增长,肉类总产量7万吨,同比增长10.3%;禽蛋总产量3.5万吨,同比增长20.7%;奶产品产量1.6万吨,同比增长0.6%;水产品总产量1.9万吨,同比增长3.9%。蔬菜水果供给增加,蔬菜总产量26.4万吨,水果类产量20.8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前三季度,淮北市实现一产增加值57.8亿元,同比增长4.6%。
种业强市工程深入推进,淮北市收集农业种质资源20份,建设市级种质资源圃1个,培育并审定2个国审小麦新品种、2个省审大豆新品种,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0万亩,预计农作物制种年销售额达10亿元。持续开展以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为主要内容的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立案查处假种子案件3起。2022年度18.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预计年底前竣工,新建四铺镇、古饶镇2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示范区。推广施用有机肥,实行保护性耕作,耕地地力预计提升到4.24等级。
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濉溪分院挂牌成立,与企业合作共建科研与试验示范基地9个,启动小麦高产、超高产科研项目。组织264名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工作,服务科技示范户1324户。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23期,培训高素质农民1094人。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62.3万亩,建立3个规模化种植整建制镇,11个优质专用小麦万亩示范片。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设数字农业工厂5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36个。农机总动力达283.2万千瓦,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8%。开展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转移性收入提升等活动,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7元,增幅5.9%。
在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和统筹推进乡村建设方面,制定《淮北市“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9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0家。成立淮北市绿色食品产业服务联盟,重点推进小麦、生猪、家禽等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新增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项目52个,投资总额156.49亿元。新认定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个,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相山区渠沟镇瓦房村、濉溪县孙疃镇陈楼村获评第十五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烈山区宋疃镇和村社区、烈山镇榴园社区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截至10月末,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营业收入5.85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目标增速7.34个百分点。通过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一天一督查、一天一通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赛马机制,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质的提升。完成改厕13724户,占全年任务的120.2%。大力推广农村改厕“一站两体系”管护机制,建成农村改厕管护服务站23个,实现所有镇及涉农街道全覆盖。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16816工程”,2021年度32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全部建成,2022年度44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项目扎实推进。
淮北市还充分发挥乡村治理示范村镇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积极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全面开展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共排查农户40.225万户,排查率100%,排查矛盾纠纷1187件,化解率100%。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达1375个。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面积达142.4万亩,流转率57%。截至10月底,全市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10201.75万元,同比增长85.1%,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62个,完成全年任务的88.57%。推进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成立党支部引领合作社154个,占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