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老街,始建于宋代,为淳溪古镇的主要商贸街道,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高淳老街遍布明清建筑群,古朴典雅,充满江南风韵和皖南徽派风貌,为江苏省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金陵第一古街”“东方文明之缩影”“古建筑的艺术宝库”等美誉。
如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高淳老街,在高淳老街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汪笑云眼中,魅力就在于其独特的明清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街上的民居和老字号是这里的文化根基,也透着浓浓的烟火气,而逢节庆开展的民俗戏曲表演,更是高淳独特的文化符号”。
老街其实并不叫“老街”,它叫“中山大街”
东西走向的高淳老街原长约1135米,现可供参观的长度约800米,青灰石与粉红色的胭脂石相间,特色鲜明,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依然坚固耐用。汪笑云告诉记者,高淳老街的建立最初可以追溯到宋朝,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高淳的商业中心,古时候陆上交通不方便,而水上运输却十分发达,并且凡是临近码头、港口的地区都较为繁荣,高淳历史上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老街就紧靠高淳当时最繁忙的一条漕运通道官溪河,在宋代,官溪河码头停靠的船只长达数里,历来是与芜湖、无锡齐名的米市之一。”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条总被大家称为“老街”的街,其实并不叫“老街”,它的名字是“中山大街”。汪笑云向记者介绍,高淳老街是一个纵横相交、完整分布的临河型街区。它由中山大街(老街)、河滨街、当铺巷、陈家巷、傅家巷、徐家巷、井巷、王家巷、小巷、江南圣地、官溪路等11条街巷共同组成,以纵贯区内的老街命名,总面积约7.60公顷。汪笑云告诉记者,老街在明清时称作“正仪(义)街”,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山大街”。此后几经改名,现在仍名“中山大街”,不过,当地人还是习惯称为“老街”或“一字街”。
高淳老街依官溪河东北岸而建, 街区建筑面街背水, 店铺为合面对设或前店后宅格局。 街东湖光明媚毓秀,店户运货依靠后街官溪河出入, 河中来往商船、木排、竹筏鱼贯而行,春夏岸柳浓阴,晚间客船渔火闪烁,当年的繁闹景象绝不亚于朱自清笔下的“桨声灯影秦淮河”。现在看来,老街的街面算不上宽,只3.7-4.2米的宽度, 但在没有汽车和自行车的年代,这样的路幅绝对不负“大街”的称呼了。 老街街道用粉红色的胭脂石与青灰石铺成,两旁店铺、 房屋鳞次栉比。 在呈一字形的街面上,又大致每隔五组建筑,横向留有一个宽1.4—2.2米的纵深小巷,小巷共有六条,与官溪河呈垂直状。俯瞰老街,可将老街看成是一条卧在水面上的巨龙, 而横向的每一条小巷则是龙的脚爪——好一幅壮阔的图画!
老街有特色,也还是建筑的特色
高淳老街分布着成片的明清建筑群,这些古建筑傍水而列,粉墙青瓦、飞檐翘角,配上精美的砖木石雕和传统的书法牌匾,古朴典雅,被中外学者和游客誉为“东方文明之缩影”“古建筑的艺术宝库”。汪笑云向记者介绍道:“由于明清时期有大量商贾来自皖南徽州地区,所以在建筑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徽派特色,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不过说到底,老街上最有看头的还是建筑,汪笑云说“老街有特色,也还是建筑的特色”。 老街的店铺多为三间,纵深数进,两进之间有厢房连接,中间是天井,形成一个院落。这种结构,就是江南古建筑中较为典型的“一颗印”式建筑。 房屋都为两层砖木结构,单檐悬山,青砖小瓦马头墙,白色墙壁,黑色屋顶,虽少几分华丽,却陡添了许多典雅与古朴。
其实老街建筑的最大特色不仅在外观,还在于徽商们将徽派的民居建筑移植到江南的水乡,既保持了徽派的精髓,又融入了江南的地域文化。汪笑云举例:比如建筑的两侧墙体伸出户外,上砌“墀头”,形状类似龙口含一腰鼓, 这实为江南龙头的变异,此外,店户拼块木板排门居多,石质门框较少。更有意思的是,徽派的马头墙在这里均演变成封火墙。 据当地老人说,马头墙被认为是专用于祠堂、庙宇之墙, 而高淳人忌讳这种造型,遂将马头墙改成了封火墙,弱化了装饰性,却增加了实用性。(黄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