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长三角

首页>乐活长三角>旅游快报

文化高地,“浙”里风景独好

  从万年前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种,到五千年前良渚古城的一块玉琮,从莫干山、天目山脚下的民宿,到瓯江、塘河两岸的夜游,从“浙里好玩”“浙里阅”等数字化场景的建立,到“丝路之绸”等品牌享誉世界……

  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

  2021年以来,浙江突出“精神富有、物质富裕”双向发力,注重“制度创新、数字赋能”双轮驱动,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丰富文艺供给、提供文化动能、贡献文旅力量。涌现了以歌剧《红船》等为代表的文艺精品,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宋韵文化、余姚施岙遗址等文化遗产进一步发掘,杭州宋城等6处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诗画浙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作为上山文化、良渚文化、宋韵文化等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浙江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繁荣昌盛的生动局面,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

  统筹城乡 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

  1921年,嘉兴南湖的一条红船,开启了百年航程的伟大梦想。百年之后,歌剧《红船》再现那段壮丽史诗。作为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点舞台剧,《红船》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后,还在新疆、江苏等地进行全国巡演。前不久,《红船》荣获第四届中国歌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

  加强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富足,是浙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首要任务。2021年以来,浙江在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方面持续发力,推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浙江特色的艺术精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以《红船》为代表的“百场优秀剧目”在全省展演135场,全省国有文艺院团开展建党百年主题文艺演出2900多场,4部作品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7部作品完成文化和旅游部“百年百部”精品创作工程验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涌现了交响乐《大潮之上》、婺剧《信仰的味道》、越剧《核桃树之树》等文艺精品,歌剧《畲山黎明》、杂技《花样年华·伞技》、昆剧《浣纱记·吴越春秋》等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项目或展演。楼胜以票数第一斩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刘涛以第一名、王博以第四名捧回中国声乐“金钟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里面蕴含着博大的精神力量。

  浙江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着重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和“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印发《建设文化标识推进文旅融合行动计划(2021—2025)》,不断激活浙江的人文基因和精神密码。

  目前,南宋博物馆德寿宫遗址陈列馆建设项目已全面开工,未来将成为杭州首个规模性展示南宋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宋韵文化为代表,接下来浙江还将启动300个文化标识建设,重点打造宋韵文化、和合文化等10张文化金名片。

  在城市,拥有各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汲取知识的养分;到了乡村,可享受一场送戏下乡的精彩演出,或走入文化礼堂“赶集”……这样的品质文化生活,成为浙江人的常态。

  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基础上,浙江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建设工作在全国推广。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城市书房1025家、文化驿站578家、其他公共文化空间3316个,图书馆分馆1491个、文化馆分馆1188个,新建农村文化礼堂804家。开展美术资源下沉,首批94个美育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文创项目收入1537万元。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浙江还深入实施浙江文化出海工程,线上线下举办“百场云上中国故事推介”95场、重点交流活动12场,打造海外“欢乐春节”等活动,线上活动辐射40多个国家,向世界展示浙江形象,使浙江成为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文旅融合 助建共同富裕示范区

  群山苍翠,竹海绵延,这里是余村。不久前举办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4届全体大会上,余村从170个申请的乡村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首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全国仅两个。

  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文化和旅游如何发挥作用,带动村镇致富?这是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余村创成国家4A级景区后,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整合景区资源,让村集体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2020年,余村实现生产总值近1亿元,其中七成来自旅游业。

  观滴水可知沧海,处一隅而观全局。放眼之江大地,喷涌而出的景区村、“网红村”、民宿(农家乐)等成为乡村老百姓致富的源泉。

  永嘉县岩头镇、德清县莫干山镇、磐安县尖山镇、仙居县淡竹乡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径山镇小古城村、妙西镇妙山村、俞源乡俞源村等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入选数量并列全国第一。以潭心谷、张家大院、汇森绘舍、妙溪等为代表的民宿经济持续领先全国,累计评定等级民宿688家。

  “浙江着力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样板地’,就是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把浙江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表示,文旅产业的飞速发展,正成为浙江做大经济“蛋糕”的一个巨大增量,为推进共同富裕夯实基础。

  前段时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首批12个“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注重旅游赋能、打造共富未来乡村的泰顺县村尾村成功入选。

  村尾村有近千年历史。2019年,该村引入杭州趣村游文旅集团作为业态发展运营商,以“一米、一娱、一宴、一宿、一节”为场景,将“五古”文化打造成五养产业,2021年1~11月份,全村游客总量逆势增长,突破6万人次,同比增长90%以上。

  同样因乡村运营而重焕生机的还有富春江畔的芦茨村。该村被专业文创团队打造成“乡村艺术化试验场”,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2020年以来,全村接待游客超过198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万元。

  文化因旅游更富活力,旅游因文化更显魅力。

  在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IP不断为旅游的发展赋能,“浙东天姥唐诗宴”“百县千碗”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金名片”;在松阳三都乡上田村,村集体和村民以田地、房屋等资源入股,打造“原乡上田”文旅综合体,带动村民增收43万元,村集体分红12.5万元……

  在全省,通过深化文旅融合,优化产品供给,1~11月份,全省接待游客3.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8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和19.6%,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6.1%和87.5%(按同口径比)。文旅产业全面融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底气。

  数字赋能 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

  2021年是浙江数字化改革元年。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的流程再造、制度重塑、供给优化涉及到全社会各领域,也为浙江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契机。

  10月14日,“浙江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正式开通,读者足不出户,通过手机或电脑访问省内任意一家图书馆,便能获取全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资源与服务。目前可供读者阅读的电子图书共计180万余种、电子期刊3亿余条、各类音视频137万个、学术资源11.7亿余条。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与手段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也让文化资源在城与乡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浙江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表示,以大数据为手段,使传统文化服务走向多元和共享,浙江图书馆一直在路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不再是走马观花的观光式旅游,而是逐渐倾向于体验和互动。浙江充分利用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手段,不断推出数字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新体验,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为了让更多人能了解良渚文化,良渚古城遗址通过全媒体、全景式构建“良渚大IP”。2020年底“云上泽国——良渚文明”线上展览发布,2021年进行全球推广。该展览采用了先进的交互技术,以沉浸式沙盘动画及嵌入式视频还原了良渚王城风貌,还穿插有知识问答、小游戏、影音艺术等交互形式,让历史文化遗址“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当前,数字化改革已经成为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强大动力和引擎。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文旅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渐覆盖从产品供给服务到治理监管的全过程。

  通过整合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全国旅游投诉平台、省旅游统计系统等行业数据资源,归集行业有效数据5.16万条,浙江打造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信用监管平台”,率先在全国建立旅行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艺数家”“浙里阅”“假日旅游通”等多跨应用场景,建成一批智慧文化场馆和“未来景区”,“浙里好玩”等4个应用入围全省第二轮数字社会“揭榜挂帅”榜单。

  “我们将以数字化改革为统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挖掘资源、放大优势,奋力打造新时代文艺高峰文化高地,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致富之路、智力之源和精神之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号角已经吹响,浙江将加快推进文旅领域数字化改革,打造文化创新发展的省域范例,以实际行动勇当新时代文化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胡朝东 杜毓英 吴明克 林静 苏秀书 黄丽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51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