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湿地河流星罗棋布。永恒流动的水,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与努力。
五大工程、四源同治、碧水安澜……过去一年,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开工、合肥荣膺“国际湿地城市”,环巢湖鸟类种群创有数据以来最高纪录,3542名巡河、护河员不畏寒暑,守护碧水清流。这一年,合肥在“水”上做文章,镌刻一幅生态美景,留住一方“水的记忆”。
水润城兴 让人民幸福生活美好
俯瞰肥西,蜿蜒派河犹如精美“玉带”穿城而过。派河,作为引江济淮工程唯一一条穿主城区而过的河流,是“南江”与“北河”衔接的纽带,更是安徽“一号工程”引江济淮的关键一环。一场事关派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攻坚战去年在肥西全面打响。
去年3月8日,派河流域河长制专项行动启动会召开,派河专班围绕水环境治理核心任务,从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组织了对派河“一干十支”全面摸排和污染溯源,对生态环境领域“大起底”问题清单进行逐一攻破。
自我加压,逐难而行,为的就是当引江济淮试通水时,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倾力守护这条江淮运河上的黄金生态廊道。
一渠清水幸福长。
冬日的早晨,在包河区塘西河公园,不少市民前来健身散步,沿着塘西河边的人工沙滩,伴着潺潺的流水,优美的生态环境让市民流连忘返。
上个月,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公布的2021年度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名单中,塘西河作为安徽省5条入选河流之一,成功获评“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并被正式授牌,这也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河流。
曾经的塘西河并不“幸福”,垃圾乱堆、水体污染曾让市民对它望而却步。如今,通过“建设智慧河长”管理系统,视频监控塘西河水域情况,凭借大数据平台,实现巡河监管可视化、河长管理网格化、信息获取扁平化。三年多时间,塘西河水质已稳定达到城市景观水体IV类水目标,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河”。
匡河之美,始于颜值,成于治理。自2017年,匡河与南淝河、十五里河、董铺水库等8条重要河流一同被纳入区级管护河流,2021年,合肥市发布第2号总河长令,加速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向“有能有效”提升,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打造人水和谐幸福河湖的“安徽样本”。
作为省级幸福河湖,匡河结合现状湿地,种植池杉、落羽杉等打造湿地园,形成“一带十二园”,通过不同季节不同特色花卉植物色彩,形成“合肥彩带”,成为市民休闲娱乐重要的城市景观河湖,也成为这座城市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体验空间。
流水脉脉,日夜不息。匡河一路流向巢湖,而不远处的巢湖,正以动人之美,迎接四方生灵。
美丽合肥 构建“一湖一河两心四区”新格局
水孕育了文明,繁衍了城市。到2025年,全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巢湖全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明显恢复……在一份近日出炉的《合肥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绘就了未来五年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新蓝图。
未来的合肥水环境是什么样?根据合肥市重点流域不同区域存在问题及水生态环境特点,针对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重点流域(区域),《规划》系统提出了构建“一湖一河两心四区”的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空间格局,实施分区治理与保护。
所谓“一湖”是指巢湖湖区。以保障防洪设施安全、修复滨水岸线生态、营造生物多样性和管控岸线空间为重点,加快河口底泥清淤、环湖湿地建设、环湖废弃矿山修复、环湖林带建设等修复措施,优化沿1公里陆域岸线空间管控,打造巢湖生态滨湖带。
“一河”是指江淮运河,以“保护一河清流”为根本,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增强“保水、净水”等核心生态功能,构筑江淮运河生态廊道。“两心”指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以“守护一库碧水”为使命,持续推进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增强库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四区”即是以“修复一湖碧水”为目标,对巢湖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大区域实施不同的治理与保护策略。
在《规划》的描述中,未来的合肥是一座美丽的水上之城,它因水而生、逐水而建、倚水而兴。
到2025年,全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引江济淮输水线路水质安全持续加强;20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31个省考断面力争达到省级考核要求,52个市考断面水质持续改善;主要江河湖库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建立,水生态环境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美丽合肥”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再到2035年,全市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增强,河湖生态基流(水位)得到全面保障;全市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提升;巢湖全湖水质达到Ⅲ类,水生态环境全面好转,水华暴发得到有效控制,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全面建成;水生态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美丽合肥”建设目标基本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