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一直是蚌埠的发展密码。
今年开年伊始,蚌埠就迎来好消息——入围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名单。依靠科技、知识、人才、体制、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这也意味着蚌埠被纳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成为高水平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支点之一。
创新,是流淌在这座城市血液里的基因。诚如省委书记郑栅洁在蚌调研时指出,蚌埠是全省第二大科教城市,拥有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创新,从来都是这座城市的坚持。如今,也成为打赢晋级进位发展翻身仗的关键武器。
“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未来奋斗的开篇。”在蚌埠市科技局总工程师闻建忠看来,手握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金字招牌,意味着创新资源不断汇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然也意味着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在蚌埠凝神聚力打赢三场翻身仗的关键时刻,科技创新的作用被形容为“筑牢底盘”:去年一年,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组建,芯动联科智能传感器获批省重大新型产业工程,省MEMS核心器件产业创新中心成功创建;一年里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20家,创历年新高,总数达514家,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而作为创新投入力度最重要衡量指标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蚌埠上年度达到52.4亿元,占GDP比重为2.52%,同比提高0.1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24个百分点。
郑栅洁在全国两会上的发言中提到,要坚持面向科技主战场,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而破解蚌埠的创新密码,答案同样藏在政府、企业与高校的共同选择与努力中——为捋顺机制体制,我市陆续出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驻蚌单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专门政策;为增加科技成果供给,与中科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施一批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为解决金融瓶颈,在全省率先开展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并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等;聚焦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政企合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目前,“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及预灌封针筒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研发”等3个项目入围省首批“揭榜挂帅”攻关,获省财政资金支持2750万元,入围数量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省支持资金额和项目入围数均居全省第1位。
成效怎么样?市场自有结论: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公司成功拉引0.12mm世界最薄超薄浮法电子玻璃,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国首片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8.5代TFT-LCD玻璃基板在蚌埠成功下线,填补国内空白;在国内率先开发出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持续创造玻璃新材料领域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成果。丰原集团全面打通聚乳酸生产工艺,中国首条全产业链聚乳酸生产线在蚌埠实现量产;凯盛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光电转换效率达19.64%,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着眼当下,布局未来,同样是蚌埠创新的密码。“项目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渠中清如许靠的是源头活水来。”蚌埠市经信局局长宋健介绍,去年7月在蚌埠举办的首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上,共签约项目142个,投资总额909.27亿元——以会为媒,蚌埠向世界展示了实力,也为今后发展积蓄了动能。
既有顶天立地,又有铺天盖地,是对蚌埠科技创新的生动形容——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去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到537家,同比增长82%;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171家,同比增长38%;净增高企123家,同比增长46.4%。全市有效高企总数达520家,稳居皖北第1,高企总数、净增高企数创历年之最。
尝到了创新的甜头,更深知创新的不易。所以,蚌埠人对创新有着深深的执着,始终锲而不舍的追求。
不久前的市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作为未来五年的“头等大事”,明确要以需求为牵引抓创新、以产业化为目的抓创新,以企业为主体抓创新,建立健全“企业出题、能者解题、市场阅卷”的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方式。计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在现有基础上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0个,高企数量突破1000家。今年,除了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还将围绕主导产业推进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全力攻关产业技术“卡脖子”难题,努力站上行业制高点。
打赢晋级进位的发展翻身仗,把产业做大做优,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尤其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特别是甬蚌结对合作帮扶、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蚌埠叠加,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重大平台在蚌埠交汇;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高质量创新主体培育、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举措已经被证实行之有效并将成为蚌埠人此后的坚持。(记者 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