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慢生活论坛

首页>旅游峰会>首届慢生活论坛>小镇

窑湾|“运河小镇”南北文化融合之商帮文化

  窑湾古镇坐落于江苏省新沂市,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是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水运的兴盛带动了窑湾工商业的迅速繁荣,加速了南北方人流、物流的涌动,还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窑湾也因此形成了南北交融的商贸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地域文化等。

  小编今日要给大家解读的是,窑湾经典的特色文化——商帮文化。

  在世人的想象里,大运河就应该是烟波浩渺、漕船往来、千里不绝的样子。

  而今行走在窑湾运河大堤上,眼前的大运河虽不及昔日舟来楫往之盛景,那奔腾浩渺之势,仍然令人心生敬畏。

△南门码头

  岸边,复建的窑湾码头牌坊,高耸直立,上书乾隆御笔的“窑湾码头”四个大字。可见,往昔窑湾这颗大运河畔的明珠,是多么的璀璨。

  窑湾因大运河而兴,建置于唐朝,繁盛于明清,是南北水运枢纽和重要商品集散地。

  在清初至民国的鼎盛时期,镇上设有大清邮局,钱庄、当铺、商铺、工厂、作坊等达360余家,成为运河商贾中心,有 “黄金水道金三角”和“小上海”之称。

  伴随着水运的发达,南方和北方的商人都向窑湾聚集,商业经济迅猛发展。

  作为维护经济发展环境和秩序的需要,「商帮」应运而生。

  商帮文化在窑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会馆数量之多,为大运河古镇会馆之最。

  在清末至民国的鼎盛时期,古镇设有山西会馆、福建会馆、苏镇扬会馆、江西会馆、山东会馆、安徽会馆、河南会馆、河北会馆等八大会馆,位列十大商帮的晋商、徽商、闽商、赣商、苏商、豫商,鲁商均在窑湾建有会馆。

△山西会馆

  会馆由同籍商人集资所建,不仅是商帮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个商帮成熟的标志。

  在一个古镇同时存在八家会馆,可见商帮在窑湾古镇的兴盛。

  值得一提的是,窑湾古镇的商帮,充分利用商帮优势,形成了各自的经营体系。

  比如,山西商帮的经营以金融业为主,全镇13家钱庄、2家典当铺均由山西人创建经营;

  福建商人以烟丝经营为主,仅吴家烟丝就有5家分店;

  苏镇扬商人则先后开办五洋公司、美孚石油公司,主要经营日用品;

  江西商人开办并经营有7家药铺,中成药远销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

  窑湾古镇在中运河开通前,并不是一个商业城镇,本地没有任何商业强势,因此各地客商的势力相对均衡,这也为多个商帮的创造提供了条件。

  各商帮之间还相互融合,形成了粮行、盐帮、船行等「行帮」组织。

  事实上,南北方商人在窑湾的聚集,这里面还有康熙的“手笔”。

  在康熙皇帝十年大典期间,下旨大赦天下,全国十多省明代旧官员带领族人和乡亲来到地震灾区窑湾经商发展。

  这些明朝旧官和商人,不仅资金雄厚,而且文化素质高,经商经验丰富。他们在窑湾落户、创业,为古镇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各地商帮还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形成一呼百应之势。

  乾隆五十三年(1788),窑湾曾经发生过著名的“打蛮船”事件,充分显示了商帮的凝聚力。

  事件回溯:湖南道运粮官罗恒太押运皇粮进京,他不仅贪污官府救灾粮,还趁山东灾荒,拐买年轻女性到江南贩卖,途经窑湾,被山东会馆得知,他们会集安徽会馆、河南会馆码头工人,打跑了运粮船贪官,救回了良家姐妹。

  这一事件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民间艺人创作成评书、扬琴、运河大鼓、撑旱船、柳琴戏等各种民俗表演的脚本,传唱至今。

  总之,在商帮的体系下,商人各安其业,南北文化充分交融,窑湾由此迎来了商贸文化的辉煌时代。

  商帮作为地缘群体,住房、宗教、教育、文化娱乐等均有着地域特色的需求,这也造就了窑湾文化的多元和璀璨。

  窑湾古镇的民俗文化深受商帮文化的影响,“夜猫子集”就是窑湾繁盛时期商业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窑湾民俗史话馆

  游客可以到窑湾民俗史话馆,赶一场“半夜开张,天明罢市”的“夜猫子集”,领略窑湾繁盛时期的景象。

△水上迎亲

  此外,古镇的皮影戏、巡街打更、抛绣球、茶馆扬琴、水龙会等也各具地域特色。

  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让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都能在窑湾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各地商帮有自己的信仰,各地的宗教也被商帮带到窑湾膜拜。所以,古镇宗教也体现出多元化特色。

  这里庙观众多,涵盖释道儒,供奉的既有北方的关公,也有南方的妈祖,再加上天主教堂和耶稣教堂,可谓琳琅满目。

  商帮多注重子女的教育,商帮的繁荣也促进了古镇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融汇。

  如苏镇扬人文化底蕴深厚,创办私塾学馆,教育本帮和其他古镇居民的子女,其他商帮也先后建立学校,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

  因为崇尚教育,促使后世出现了参加鸦片战争的武举人臧纡青、抗击八国联军的震远将军马从凯、参与公车上书的举人窑湾供图陆文椿等窑湾文武名人。

  窑湾还先后走出了在台湾接受日军投降的陈宜鼎将军、新中国第一位进入联合国的记者、资深新闻人赵立凡、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杲向真等名人和一大批在外乡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商帮形成的优良教育和文化传统。

  1938年日军进入中国后,窑湾商人按照政府要求疏散到全国各地,使窑湾文化广为传播。

  上海、南京、合肥、青岛等地至今仍有窑湾街、窑湾路等地名,充分体现了窑湾商帮文化的影响力。(文/陈娴 图/窑湾供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1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