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双招双引”,给安徽带来了什么?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这项工作放在全国任何一个区域来看,都是经济的中心工作。

  招引来资本、资金,才能有钱干事,才能盘活项目,让经济活水流动起来;招引来人才,才能有人干事,让经济增长更有活力和后劲。

  这项看上去全国各地都在做的“常规动作”,在安徽却有一套特色鲜明的手法、步法、打法,发起了一轮又一轮“双招双引”的新攻势,给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年,安徽将继续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模式、生态的思维推进新兴产业的“双招双引”,让这一场场新攻势,转化为发展的大胜势。

  “双招双引”的发展逻辑

  为什么要搞“双招双引”?

  从基层干部,到高层领导,都有自己的见解。纵使观点纷纭,但大家都有个共识:“双招双引”真的能拉动经济增长。

  从宏观经济上来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强带动力,尤其是大项目的上马,可直接带来可观的产值、税收、就业等。

  从立项审批到建成投产,拔地而起的大项目渐渐成为当地的“大厂”,更成为盘活区域经济的“实力担当”。

  因此,抓住投资,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全链条。

  投资从哪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各地积极争取,“双招双引”就是扩大有效益投资的重要手段。

  那么,“双招双引”给安徽带来了什么?

  从总量来看,2023年,全省生产总值47050.6亿元,比上年增长5.8%,投资的拉动和“双招双引”的支撑,非常关键。

  再从各项指标上来看,正是由于抓“双招双引”和产业发展,安徽才能跃居中西部规上工业营收规模第一,制造业投资才能连续24个月保持18%以上的增长,才能在外贸规模上首次跑进全国前十强,才有了贷款增速连续13个月位列全国第一,才有了24万名高校毕业生流入、110万名农民工回流,才有了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24家、居全国第6位等成绩。

  与其说,“双招双引”单向地促进经济增长,倒不如说是个双向关系和“良性循环”。

  比如,在以往,安徽的高校毕业生是向往沪苏浙等地区的,因为这些地方待遇好、收入高,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也就是说,安徽以往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流出的省份。

  可去年,却有24万名高校毕业生流入、110万名农民工回流。这是为什么呢?调查显示,大家普遍反映在安徽也能拿到较高的工资了,与沪苏浙等先发地区差距不那么大了。综合成本收益考虑,大家觉得家门口就业是笔“划算账”。

  工资为什么高了呢?是因为企业利润提高,企业利润提高则是因为企业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提升、成本更低了,再往上推一步,最终还是得益于产业培育和“双招双引”。

  24万名高校毕业生流入、110万名农民工回流,带来了更丰富的人才和劳动力,这本身又促进招才引智,推动经济增长。

  可见,“双招双引”既是“因”又是“果”,与经济增长互促互进,更重要的是,它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主阵地”的向“新”力

  新兴产业,一直是安徽“双招双引”的主阵地、主战场。

  安徽积极培育11个新兴产业,分别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供应链和现代物流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家电(居)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安徽明确提出,“把加强‘双招双引’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更好结合起来”。

  边招引、边培育,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等“多链合一”,是安徽“双招双引”的重要打法。

  在实践过程中,安徽通过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等多重打法,塑造优良的产业生态。比如,2023年,合肥发挥产业生态优势招引重点产业链项目1075个,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12个,同比增加6个,创历史新高。

  从去年开始,新质生产力,一直是个很“潮”的词。

  所谓“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安徽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加强对新兴产业的前瞻性谋划,着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对于安徽而言,要体现“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就得有新的技术和新的赛道。

  新兴产业竞争非常激烈,要想保持领先优势,就不能光有规模,必须始终在技术上保持引领性。

  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安徽正紧盯“三电”“三智”、车规级芯片等,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体推进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尤其是在创新生态方面,组建战略咨询委员会,构建“1+N”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体系,创新体系建设类实验室挂牌运行;启动第二批车芯协同“攻尖”项目,组建省汽车芯片联盟和制造中心。今年,安徽将围绕车规级芯片、下一代动力电池、先进动力总成等领域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

  未来产业是前瞻性新兴产业,安徽正以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为牵引,系统谋划、前瞻布局量子信息、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低空经济等产业,尽快启动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最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领域,2024年将会是AI产品的爆发年。安徽今年将支持科大讯飞对标国际先进开展星火大模型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全省累计建成智能算力超12000P,构建软硬一体全国产化智能算力底座。

  在新赛道上疾驰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安徽新兴产业的强劲增势和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

  202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2%,占规上工业的比重由2019年的35.5%提升到42.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2%,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到70.3%。

  在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当前最重要的几条新赛道上,安徽的存在感和竞争力、影响力都显著增强。

  抓住新能源汽车勃兴的机遇,安徽在2023年将汽车产业确定为“首位产业”,致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实现“换道超车”。2023年,安徽汽车产量历史性突破200万辆的大关,达到249.1万辆,由2022年的全国第7位跃居第2位,增长48.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由2022年的全国第7位跃居第4位,增长60.5%。

  光伏是我国少有的获得全球竞争优势并实现端到端安全可控的产业。

  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安徽同样收获了大幅增长。2023年,安徽光伏制造业营收2967.4亿元,跃居全国第3位;新型储能产业营收801亿元。合肥华晟、马鞍山正奇光能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全省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储能型锂电池产量分别同比增长52.5%、168.1%、70.9%、88.1%、54.8%。

  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倍以上,柔性显示产业产值增长1.9倍,装备制造产业营收突破万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200亿元……得益于新兴产业的全面发力、快速增长,2023年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长三角第2位。

  有没有掌握行业话语权、具有引领性的龙头企业,是一个地方产业实力、经济实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志。

  随着新兴产业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安徽涌现了一批在行业内举足轻重的本土企业,众多国内、国际巨头也持续加强在安徽的投资布局。

  比如,阳光电源是全球逆变器龙头,储能系统、新能源电站集成等业务也跻身国际第一梯队;奇瑞是国内自主品牌申请量最多的企业,连续21年保持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大众汽车集团在合肥建设其德国总部之外全球第一个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和部件采购中心。

  从企业的成长到产业的壮大,安徽过往的表现很亮眼。从投资看后劲、看未来,在“双招双引”带动下,去年全省新开工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039个,其中50亿元项目53个,制造业投资增长20%、连续24个月增长18%以上。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增长,安徽新兴产业发展的后劲十分充足。

  平台模式下的“组局者”

  抓住了新兴产业,就抓住了未来。正是因为如此重要,围绕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的区域竞争也趋于白热化。如何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过去一段时期,安徽探索了专班推进、运用平台模式、政府着力做产业生态等路子。

  一个产业一个专班,是安徽发展新兴产业的“标配”。专班是一套由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商协会、基金机构等共同构成的工作体系。这一机制的优势,既在于将政府和行业专业力量整合到一起,共同谋划产业发展的打法、路径,让市场需求和公共政策更好地对接,也在于破除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更好地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

  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例,省产业专班和光储办通力合作,建立跨专班、跨部门的工作会商机制、项目协同机制和数据共享机制,共同编制光储产业专项政策,制定产业集群建设统计监测方案,共建企业库、项目库、平台库、技术库、政策库,有力推动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协同发展。

  运用平台模式、做生态,也是安徽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招数。

  发展新兴产业,固然需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谈,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干,但在战术、打法上,需要提高维度去设计,才能实现更好、更大的效果。

  什么是平台模式?安徽省领导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

  招商,不是仅停留在“钓鱼”层级,即一个个地跑,再等投资商上门,也不能只作“发鱼竿的人”,让手底下人去“钓鱼”,这样效率不高、准度也不够。而是要学会“织网”,教大家“撒网”,这样的收获远比钓鱼来得快、来得多。

  这里的“网”,就是平台,换句话说,就是学会“组局、用局”,请客商“入局”并实现互利共赢。

  比如,每年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成立徽商总会,举办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国际商协会大会等,都是安徽运用平台思维开展新兴产业“双招双引”的体现,效果也相当不错。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为例,促成合作签约项目587个,总投资额3425亿元,合同引资额3128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534个、总投资额3060亿元,占比分别为91%、89%。

  做生态,关键在于完善产业发展的支撑环境。科大硅谷就是构建科技产业发展生态的典型案例。从孵化器、成果转化平台、海外创新中心到“基金丛林”等,科大硅谷通过全业态、全场景、全链条科创体系建设,汇聚高端创新创业资源,高质量运营“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的创新单元60个以上。

  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生态的重要内容。作为省会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合肥和芜湖未来将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上展现更大作为,助力全省提高产业吸引力和集聚度。

  总结好经验,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做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安徽在新兴产业上已经取得的优势,还将巩固和扩大。

  新兴产业的成长壮大,将会给安徽的跃升持续提供强劲动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0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