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要闻

连续极端高温天,“数”看古城内河韧性

“2022年7月,5件;2023年7月,4件;2024年7月,0件。”昨天,一番搜索后,绍兴市信访局12345话务运营中心综合组组长何菁菁报给记者一组数据。这组数据对应的,是市民对古城水环境的投诉量。

今年,我国多地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古城也不例外。据越城区气象台统计,7月1日至8月18日,在古城,38℃以上高温日数达24天,40℃以上高温天数有8天,8月3日那天更是飙到41.1℃。极端高温持续时间长,对很多事物都有影响,比如河里绿藻泛滥。

“一般气温升高,来反映河水变‘绿’的人会相对更多。”何菁菁说,气温嗖嗖嗖向上走,投诉哐哐哐往下降,只能有一个解释:内河水质改善向好,市民满意度提高了。

这,很不容易,更不简单!重塑古城内河,绍兴差不多花了40年。

“38%”

王锡林是越城区北海街道胜利西村小区居民。“住了20多年,舍不得搬。旁边就有河,我喜欢河。”王锡林说,他习惯晚饭后沿着环山河散步。早几年,有件事让他很生气:天一热,绿藻就疯长,把河染绿一大片。

这几天,王锡林心情格外好。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往年或多或少会长一些的绿藻消失了。“今年高温这么厉害,河水不泛绿,目测水质也还可以,怎么回事?”望着平静流淌的河水以及摇曳的水草,王锡林心中似乎有了答案,“是水变好了!”

治理后的西小路河。

王锡林的猜测,在绍兴市信访局得到了证实。“跟去年下半年比,今年上半年投诉量不升反降,降了约38%。”何菁菁说,有关水的投诉,热天一般要比冷天多,今年不一样。

如今的环山河,在网上很出名。“你看,水清得连河底的水草、小鱼都看得见,像果冻一样透明!”划了几十年乌篷的“船老大”张师傅说,“这几年,种了很多草、养了不少鱼,把水‘医’好了。”

“2021年接手时,河水发臭,河面漂满藻类。我们种下15吨可吸附漂浮物的苦草,投放田螺、河蚌等1000余公斤,水质慢慢变好。”绍兴市原水集团相关负责人金琪琪将探测透明度的“塞氏盘”放入水中,然后取出、计数。突然,他的声调提高了八度:“1.1米!”

绍兴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田润刚说,水温超过25℃,绿藻生长速度加快;水体流动性差、水体富营养化,也会导致藻类暴发。“今年高温持续时间长,绿藻没有暴发,说明治理内河的方法对头。”田润刚认为。

记者连着3天查看环山河、西小路河、鲁迅路河,确实未发现河水变“绿”、发臭等情况。或许有人会说,古城9.09平方公里内有17条内河,只看了3条河,并不能说明内河水质都好。那就用数据说话。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王晓燕提供的图表显示,2016年,仅一半内河水质达到Ⅲ类,2021年~2023年,内河水质全部在Ⅲ类及以上。

“550000”

水是古城的魂。史载,古城内河道,自范蠡筑城起,代有挖掘、疏浚之举,到南宋已成“一街一河”“一街二河”“有河无街”的水城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古城原有的水陆交通格局出现变化。

“填河拓路改善交通,但导致河网水流不畅。”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原馆长屠剑虹曾和几名专家专题调研古城内河。他们提到,当时城区污水管网尚未建设,日益增多的企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排,让古城内河水质每况愈下。

20世纪80年代,“建翻水站引水活水”提上日程。将翻水引入治水工作,绍兴当时走在全国前列。“建了东郭、南门、螺丝畈3座泵站翻水,将南郊水源引入城区河道,日翻水量超过20万立方米。”绍兴水城旅游(环城河、内河)公司企业管理部经理张亮说。

按照原先设计,17条内河的水汇集到迎恩门,再流出古城。“2016年,这里的水还是劣Ⅴ类。”王晓燕说。聪明的绍兴人又动起了翻水的脑筋:新添大罗门、小罗门两座翻水站,所有内河实现贯通。“现在,日翻水量达到550000立方米,水大流快。”张亮说。

“水变差,根子在岸上。”越城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陆伟卿记得,2014年后,古城范围内的轻纺、酿酒一类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全部退出,就连解放路上的百年小吃店“荣禄春”也因污染问题被责令停业。北海街道西湖社区党总支书记姜育红提到越城社区干部都干过的一件事:对辖区未纳管污染源地毯式排查。“在有关部门完成一轮摸排后,街道又开展第二轮摸排,光北海街道就梳理出2000多户没有截污纳管的居民或商户。”她说,按照要求,北海街道截污纳管率要达到100%,并建立管网信息库实施监管。

信息显示,迎恩门劣Ⅴ类水断面于2017年8月销号,2018年至2023年,迎恩门断面水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

“10475000”

20世纪80年代,绍兴首次将城市定位确定为“具有水乡风光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塑水上之城,成为历届绍兴政府的重要工作。

“从建泵站翻水,到以‘截污、清淤、引水、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区清水工程,到推行‘河长制’管理,到‘五水共治’,再到古城生态环境治理大会战,算起来已接力治水40年。”市政协委员张国进说,从古城申遗以及推进浙东运河文化和浙东唐诗之路文化保护传承、宋韵文化发掘的新要求出发,高标准、一体化推进古城“清水工程”势在必行。

水系治理三分建,七分管。古城在日常管理维护方面做了许多创新举措,比如建成全省首个无人机县域自动巡河系统。“实现了河长与‘电子河长’共同巡河。”越城区河道水域管理中心副主任俞江说,水面漂浮物、岸边堆积物是否清理,河道是否存在直排污水,都看得一清二楚。“已设置9个自动巡检无人机机场,每月巡查500多次,实现了水域精准管控。”俞江说。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时强调,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古城治水,落脚点在水,而不局限于水。“保护内河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用起来,让它活起来。”张国进欣喜地看到,越城在大力开发内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城内,下大路河、萧山街河、都泗河是浙东运河的一部分,总长3.62公里。”俞江说,运河穿城而过,为古城留下丰富文化遗产,比如迎恩门。围绕运河,古城积极行动,迎恩门风情水街应运而生。如今在风情水街,每个节假日都有戏剧表演、直播展示,越红茶、棕编、铜雕等30多项非遗“住”进风情水街。运河人家小区居民阮先生全家喜欢来此吃饭,饭后走一走石板路,他说:“这里的好多东西,如迎恩桥上的条石,都是从附近村淘来的。小时候常见,现在还能看见,幸福感满满。”

今年,围绕浙东运河这个最大的IP,越城推出更宏大规划:几年内投资390亿元,勾勒“河城共生”新蓝图。方案提到“中段以古城为核心,通过开展中段运河风貌带建设工程,重点对部分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提升,打造文商旅游融合带”。“拟年内开通的3条浙东运河水上特色旅游航线中,迎恩门风情水街航线和上大路茶饮一条街航线就在浙东运河古城段。”越城区交通运输局港航科负责人史向阳说,这些航线串联运河、环城河、内河,能让游客坐摇橹船抵达各景点,真正体现水乡特色。

水清、景美、客来。今年上半年,古城共接待游客10475000人次,同比增长22.5%。“这里有平静流淌的河渠,漂亮的树木投下阴凉,老奶奶们摇着扇子,有猫咪,有小狗,这是个很宁静的地方。”近日,美国视频博主阳离子在YouTube发布一条游览古城的视频,引发关注。“江南水乡令人向往。”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0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