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立足产业基础和核心优势,南京抢抓发展新机遇——
以创新激发动能,聚力打造“机器人之城”
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发布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推向化工厂、应急救援等高危场景,亮眼刷屏;
凭借全球首款量产级直立行走仿真人脸机器人“夏澜”狂揽4亿元订单,成立仅一年的机器人公司来宁建华东总部——华夏机器人(南京)有限公司同步落子软件谷;
南京筑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把一台台贴砖机器人送到国内外建筑工地去“上班”,先在地面刮出腻子,再用机械臂稳稳抓取一块瓷砖精准铺设,8小时就可以铺设100平方米,这些机器人动作精准、速度飞快;
……
今年以来,南京机器人产业佳音不断,为打造“机器人之城”添砖加瓦。
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南京积极抢抓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风口”,巩固提升工业机器人优势,加快发展特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
集聚近百家企业,筑起国内机器人产业高地
翻开机器人“家谱”,我市已集聚机器人研发及生产企业近百家,覆盖整机、关键零部件、系统应用集成等机器人全产业链条,在各领域“齐头并进”。
工业机器人整机制造领域,埃斯顿是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一哥”,2024年出货近3万台,另一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汇川技术也在南京扎根,并于去年正式投产,南京工业机器人整机制造迈入了由多家龙头企业领衔发展的全新阶段。
特种和服务机器人整机制造领域,南京拥有亿嘉和、景曜科技、集萃智造、蔚蓝科技、极智嘉等多家知名机器人企业,涵盖了物流、安全应急、公共服务、个人消费等多场景应用的丰富产品体系。
“除了整机优势,我市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也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在伺服电机、控制器、丝杠等关键部件制造领域,拥有工艺装备、南传智能等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优质零部件配套企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经过多年深耕,南京已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布局的重要高地,从机器人整机制造到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再到机器人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焕新,全市形成了基本完整且极具延展性的产业链条。
放大品类齐全优势,加快构建产业生态
在南京这座以创新为基因的城市,从机器人相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持作用不断增强,丰富的产业生态正在加快构建。
“天魁1号”强化了末端负载,单臂负载可达15公斤,如同“威猛先生”可搬运工业阀门等重型部件。“它的腰部还藏着‘绝招’,能够折叠升降,使手臂垂直展开最高末端高度可达3米,大大提高了频繁的高位作业要求。”天创机器人董事长刘爽告诉记者。
而美女机器人“夏澜”的面颊,采用仿生硅胶制作,触感绝对逼真。“我们还在面部仿生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夏澜’的面部搭载26个以上主动自由度以及若干被动自由度的精密控制系统,可实现精准表情表达。”华夏机器人(南京)总经理戴鹏介绍。此外,“夏澜”运用先进的三维分析技术,可同时识别用户的语气、表情、眼神等多维度信息,实时调整互动策略,服务体验更具人性化。
品类齐全是南京机器人产业的特色和优势之一。
“南京构建了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力军,协作、物流、安全应急、公共服务、个人消费、医疗健康等多领域特色机器人协同发展的产品体系,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绘就发展蓝图,全力以赴打造“机器人之城”
立足产业基础和核心优势,抢抓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机遇,全力以赴打造“机器人之城”。我市出台《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进一步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创新特色机器人批量应用、开展人形机器人试点应用。
抢占“新赛道”,科技创新是关键。南京拥有丰厚的科教资源,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位列全国前列,具备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巨大潜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均设有机器人相关重点专业,产业人才储备和研发优势突出,为机器人产业再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飞速发展。在机器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交叉融合方面,南京作为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拥有长三角地区运营规模最大的智算中心,“人工智能+机器人”将为众多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绘就产业发展蓝图,真正把南京打造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示范应用标杆城市和产业集聚城市。“南京市机器人产业链的基本完备性和延展性,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还有效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南京市在人才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软实力,也为全市机器人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