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调度中心。这边接到群众反映,老北门9栋410室住户水压过低,疑似水管破损,请及时处理。”
“好的,我马上去现场查看。”3月5日上午,正在老北门附近巡查的维修工人马师傅接到市自来水公司调度中心电话,快步向住户家赶去。
在市自来水公司智慧水务平台控制室内,大屏幕上马师傅的红色坐标同步移动。代表着镇江市区所有泵房及管线信息的蓝色线条纵横交错,所有设施运行数据、抢修人员位置一目了然。
控制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今年强寒潮期间首次应用的信息化抢维修工单模式。彼时,市自来水公司在主城区范围内设立了3个抢修指挥部、13个网格小组,通过BPM业务流程合理划分片区,落实到岗、明确到人、具体到事,确保每一个抢修任务都有相应负责人跟踪落实。
“马师傅已经抵达抢修点位了。”工作人员指着大屏幕上两个重合的坐标解释道,每一位抢修人员都配备专用手机,可以实时显示其具体位置及轨迹情况,平台会根据需求及时调度就近人员赶赴现场进行维修。
去年12月16日开始,镇江遭受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极端天气,最低气温基本持续在0℃以下,最低达到-9.3℃,全市供水设施防冻压力极大。12月18日,市自来水公司启动供水设施冰冻灾害Ⅱ级响应,12月22日启动Ⅰ级响应,至12月27日基本结束,持续时间10天。寒潮期间,水厂、泵站、二次供水泵房均运行稳定,共更换1500余只水表。
1500余只水表,意味着至少有1500余户家庭供水受到影响。但是在2016年,这一数字是4万余只。
2016年,镇江首次遭遇“世纪寒潮”,最低气温降至-10.1℃,打破1981年以来的历史极值,供水设施大面积受冻损坏,部分居民生活用水不同程度中断,受影响人口达19万人。
“当时,我们确实缺乏有效应对极端冰冻灾害的经验。”市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面对“三十年一遇”的极端低温天气,当时的供水设施防冻标准偏低,户表质量存在不足。但最要紧的还是不了解地下管网的位置信息,什么地方坏了都不知道,不能及时抢修和有效防寒抗冻。
痛定思痛。市自来水公司及时总结寒潮应对处置工作的经验,制定出台《供水设施冰冻灾害专项应急预案》,更新冬季供水设施抢修方案,明确抢修区域、人员调配、物资供应、电话受理、舆情处置等流程,提高抢修效率。
在此基础上,公司持续推进城乡供水管网改造,加快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更新改造,优化管网结构。同时,加强全市重点区域、老旧管网、主干管网等巡检测听,通过填沙、更换保温井盖、包裹保温套、胶带封闭等多种措施切实做好防冻保温完善工作。在新建小区,公司统一为供水管道及水表加装了40毫米的保温层,从源头上提高管道整体抗冻性能。
同时,为防止“看不见,摸不着”的情况再次出现,市自来水公司全速推进智慧供水建设,实现GIS数据“一张图”全覆盖,累计完成管网测绘5000余公里,水表挂接70万户,充分实现对原水、水厂、泵站、管网、二次供水、调度管理、客户服务、营收平台、巡检及户外抢修、视频监控等领域全覆盖,为冬季防冻保供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去年寒潮来临,公司加强巡检和测漏工作,充分运用科技手段,通过DMA分区计量,精准分析水量数据,指导测漏抢修。同时建立了一套物资准备、工单派发、工单处置、工单回复、信息汇总的闭环式工作流程,大幅度提高了抢修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高效性。
科技防寒抗冻只是缩影。登录市自来水公司智慧水务平台,抢维修系统、智能巡检系统、分区计量管理系统、二次供水系统、客服系统……各种“智慧水务”应用令人目不暇接,无数的供水数据飞速奔跑,使得供水更高效、用水更便捷。
从自来水到“智”来水,科技赋能更好实现了水润万家。(记者 陶立波 通讯员 郭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