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沈海洲
黄岩新前街道是一个“卧虎藏龙”的智造高地——拥有124家规上企业,浙江智能模具小镇的高能级产业平台,精诚、凯华、市下、西诺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昂贵的精密机床,同时也会聚了擅长精密制造的能工巧匠,涌现出杨文杰、李过、杨炯等一大批全国劳模、省级技能大师、浙江工匠、台州工匠,他们是一线产业工人中的排头兵。
年初,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建强“三支队伍”,其中高素养的劳动者队伍是基础支撑。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前街道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建强一支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新劳动者大军。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一家模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浙江万豪模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星亮的答案是高素养的技术工人。
与大多数模具老板一样,陈星亮也是从一名模具学徒工起步,去年公司的产值增长了30%。
“我们生产保险杠注塑模具获得过行业最高奖——精模奖一等奖。去年,我们主导起草的《汽车保险杠注塑模具》成为浙江制造团体标准。”陈星亮说,“在高端机床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企业比拼的就是员工的技能。”
引进与培养是新前街道建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的两个途径。
今年前两个月,浙江长珑车灯有限公司的产值剧增。该公司副总经理任朋介绍,业绩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原有摩托车车灯的基础上,增加了汽车车灯的新业务。当下主流的汽车车灯采用的都是LED照明模组,单价提升,技术含量也提升。为了确保质量,长珑车灯从海拉、法雷奥等全球四大车灯巨头企业招募熟练员工,然后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一线产业工人的技能素养。
由于制造业发达,新前的外来人口是本地人口的1.5倍,几乎每家企业都有从外地引进的高技能人才。目前,黄岩区在岗的3名省级海外工程师,全部都在新前。
新前街道还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设立工匠学院,采用“集中培训”“岗位实训”“师带徒”“校企合作”等模式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
精诚时代集团自办精诚学堂,对新员工安排师傅“传帮带”,通过开展各种技能竞赛,让员工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进而成为各个岗位的技术骨干。近年来,精诚时代集团的一线技术工人获得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95项,提出创新改善建议385条,是台州唯一获得国家质量奖提名奖的企业。
“手艺人”特别吃香
新前街道模具企业的车间最近几年流行装空调。
对于这种行为有两种解释,一是恒温的条件确保加工的精密度,二是让一线员工的工作环境更舒适。
在新前,对身怀绝技的高技能人才,政府与企业历来高看一眼、厚待三分。
从收入来看,一名熟练的模具师傅的收入可观,属于高薪蓝领。此外,新前街道引导企业建立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贯通的H型人才发展通道,打通技能、技术、管理之间的壁垒,鼓励企业从一线技能人才中提拔中层骨干和高管。对有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朝车间主任、生产副总的方向进行培养,让每一个技能人才都能得到成长。
规范企业按照《台州市技术工人薪酬分配指引》建立“以技定薪”制度,对取得职业等级证书的技工每月另加300元至500元补贴。积极推动企业建立股权激励平台,如凯华模具建立了股权激励平台,十年以上的模具技能人才都有股份。
积极宣传黄岩工匠激励政策,让技能人才能够享受安家补贴、房票补贴、引才补贴、竞赛奖励、工匠补助等政策,在技术工人住房保障、就医、随迁子女入学就学等方面提供有力帮助。各类政治荣誉评选侧重一线工匠,杨文杰、杨炯等工匠当选省、市、区级的“两代表一委员”和劳动模范,并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激励更多的年轻人乐于从事技能工作。
产教融合培育新工匠
金凡锋是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订单班的学生,一毕业就入职浙江凯华模具有限公司高精模具设计部。产业与教学充分融合,学的就是要用的,一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胜任,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2021年,凯华模具与台科院共建“凯华模具产业学院”,设立“凯华班”,投资1000多万元的高端模具制造设备和智能生产线使学校技术实训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实施双班主任、双导师制,其中,在大二下学期至大三毕业,学生主要在企业学习,用“工学结合”“一师一徒”的培养模式,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
新前街道还链接浙大台州研究院、浙工大台州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专家与企业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广泛合作,以精准指导推动人才技能提升。
专业对接产业、育人对接用人,这种“技能+产业”培养模式打破了学校与产业之间相互脱节壁垒,破解了供需结构性矛盾导致的技工荒。
而黄岩职教中心搬迁项目又为新前的技能培育体系、技能生态体系注入新动能。根据规划,原黄岩区第一职技校与第二职技校合并为黄岩区职教中心,整体搬迁至新前街道,目前工作专班正在进行一期工程155亩土地的征地、丈量、评估工作。该项目规划办学规模为180班,可供8100名学生学习。
未来,新前不仅是制造业重镇,同时也是高素养劳动者的输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