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网上报名、办证免排队、不见面审批,餐饮油烟、城市噪声等污染源可被自动监测,综合运用精准诱导、信号优化、事故智能研判等措施畅通城市出行……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映照着宿迁这座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创新。
近年来,宿迁乘“数”而上,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相继出台《宿迁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等文件,全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探索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优化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
传统城市治理往往依赖人力,存在着响应滞后、资源调配低效等问题。而现在,宿迁通过“城市大脑”、数字孪生等技术,能够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精准决策。
为推动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宿迁在全省率先开发了视频融合指挥平台,接入全市视频监控资源,打造“西楚之眼”,直连县、乡和一线网格员、执法人员,实现立体化、实时化、智能化的指挥调度。目前,宿迁围绕6个领域,建立21个治理算法,发挥数字系统永远在线、永不疲劳的优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提示、第一时间处置,提高了城市预测、预报、预警、预防能力。
在宿迁,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已成为常态。宿迁通过整合政务数据、重构办事流程,将政务服务集中到统一平台,推动高频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实现从网上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
2024年9月,“一企来办·宿企通”平台正式上线,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平台享受查看政策、申报政策类事项、办理涉企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以及“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服务。平台完成与省“一企来办”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对接,实现省、市数据一体贯通,上线国家、省、市、县四级政策2685条。
数字化转型使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向“数据驱动”转变。
在田间地头,高清AI摄像头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情况,结合精准监测和调控、智慧灌溉控制、虫情智能测报等智能化系统,有效实现节药节肥、减轻土壤污染、自动防虫除虫,助力缓解土壤侵蚀和沙化等生态问题。这是宿迁打造的智慧农情系统,不仅有力推进稻麦全程贯通的数字化特色产业链建设,还提升了农田管理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交通拥堵靠“城市大脑”实时调度化解,庄稼生长借助物联网实现精准监测,政务服务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一网通办”……当城市的生命力在数字空间中获得新增长极,资源约束、治理效能、民生需求等时代之问便有了破题之钥。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宿迁早已提前布局。2024年10月,市数据局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编制了《宿迁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聚焦数据要素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运行全生命周期,是全国首个设区市“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
据了解,《建设指南》充分融入宿迁“一网统管”全面赋能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成果,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决策部署,通过不断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标准体系构建,积极探索制定关键标准,加快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建设指南》聚焦基础共性、数据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数据技术、转型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形成了网络基础设施、时空数据基础应用、数据汇聚与处理、人工智能、项目管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治理、医疗健康、住房保障、就业服务、养老助残等60个子体系,并对规划标准进行解释说明,用以指导未来的标准建立工作。
“建立宿迁全域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能够对宿迁智慧城市规范化建设进行系统性布局,支撑数字化行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宿迁本地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副主任祁晗表示,城市是推进数字宿迁建设的综合载体,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还是一场系统性变革,涵盖经济、民生等多个维度。这一战略将推动宿迁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跃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记者 史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