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万物生,随着气温转暖,小麦陆续进入生长旺盛期。近日,宿豫区新庄镇农民陈川站在田间地头,眼前的万亩耕地一望无际,满缀着麦苗的绿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拥有广袤沃土的宿豫区,可以说是全市“粮食生产标兵”。2023年,宿豫区粮食播种面积85.42万亩,比前一年增加0.28万亩,增幅位居全市第一;粮食单产水平达每亩495.3公斤,连续11年稳居全市第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机械化农具的运用代替了传统精耕细作,对土地规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高效耕田,成为粮食生产的突出问题。
2023年,宿豫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制定出台“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通过组织发动、政策培训、化解矛盾、选择模式、制定细则、完善手续等步骤,探索开展“小田变大田”试点工作,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推动农田向“优质、集中、连片”转型。
先整地再并田“边角地”变“希望田”
宿豫区来龙镇“小田变大田”试点工作虽然起步较早,但推进的过程实属不易。
“我家8亩多地,分散在11个地方,最大的一块2.5亩,最小的一块不到0.2亩,打个农药要跑很多趟。”来龙镇丰庄社区徐北组农民徐伟对并田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把我家的地换到一起,那该多好呀!”
徐伟的想法代表了绝大多数农民的心愿,这也成为丰庄社区党支部书记郑珅的一块“心病”——各家田块分散不说,好坏差别也很大。如果新分的地块基础设施好、土地肥沃,大家自然乐意接受,反之则容易引发矛盾。
要想顺利推进“小田变大田”,首先要让差田变成好田。为此,宿豫区先后投入11.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8.7万亩,实施土地平整、完善井电配套设施、修建机耕道等项目,改善了全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土地平整好了,并田顺利开展,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高斌将视线瞄向宿豫区。他的合作社今年刚签下一笔1000亩小麦种子繁育订单,但合作社只有500亩农田,还需要再流转500亩。
“在以前,这么大块集中连片的良田很难找到。”高斌以每亩8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过来,继续他的小麦育种事业。
高斌口中的“很难找到”在宿豫区也即将成为历史。日前,宿豫区出台《2024年关于进一步优化宿豫区全域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全域开展“小田变大田”37.3万亩,“优质、集中、连片”的平畴沃土将从规划走进现实。
小变大尝甜头“要我并”成“我要并”
今年1月,在宿豫区仰化镇复隆村的村民代表会议上,村民对“小田变大田”决议全部投赞成票。
早在几年前,复隆村就引入市场主体流转田地,但因农田地块散、面积小、基础条件差,种植大户“望而却步”。
为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去年7月,仰化镇启动“小田变大田”工程。该工程启动后,复隆村决定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承包关系、不损害农户权益的基础上,开展农田改造工作,一组一组推进,将小块并大块、三角变方块、零散变集中。
“为打消村民顾虑,党员干部齐上阵,到农户家中宣传政策,及时消除因耕地承包产生的潜在隐患。”复隆村党委书记姜传波介绍,并田后,村里还不断深化“党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助力村集体增收。
从“要我并田”变为“我要并田”,改变的是大家种田的理念,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仰化镇党委书记郭浩介绍,截至目前,该镇完成土地平整5600亩,预计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0万元。
碎片地上增收益“千人一方”改“量身定制”
笔者走进位于宿豫区陆集街道的虎山村,看到几台喷洒机在该村田间来回穿梭喷洒农药,然而就在五六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块块边角地。
自从家里碎片地变成一块田地后,虎山村村民张金龙便不再为年纪大、种地力不从心而发愁了。
他将连片的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每年增收近3000元,再加上自己进入村里的合作社务工,每月还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
虎山村共有农户900多户,拥有耕地6000余亩,但土地碎片化严重,且不少村民在外务工,农业生产力量不足。虎山村按照“依法依规、农民自愿、统筹协调、分步实施”的原则反复研究,出台了详细的“小田变大田”实施方案,合理规划地块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征集村民意见后,大伙儿达成共识:愿意继续种地的农户,可以选择离家近、靠近农路水源的良田自种,不愿种地的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对外流转。
“村里已成功并出大田1000多亩,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0万元。”虎山村党委书记张瑜说。
借鉴“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宿豫区变“千人一方”为“量身定制”,采取土地流转、地块互换或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全面推进农田连片化、规模化。
截至目前,宿豫区已整合完成辖区内4.6万亩零散用地,涉及5000多户农户,盘活土地资源近千亩,招引农业重大项目20余个,一体化提升了乡村“水路林田居产景”。(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