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产业>重工产业

江苏助力航天梦 航空航天制造业产值全国第三

  原标题:从“东方红”到“嫦娥奔月” 为中国航空航天梦贡献江苏力量

  讲述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装配制造技术中心车间主任王巍

讲述人:全国人大代表、南航大航空学院航空航天交叉研究院副院长王立峰

讲述人:全国人大代表、中电十四所所长胡明春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公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明年我国将发射火星探测器!这一消息传回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引起代表们的热烈回应: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即将跨出新步伐。从1954年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飞上蓝天,几十年来江苏人为国家的航空航天梦默默奉献,为挑战航天“高度”、探索宇宙深度做出卓越贡献。

  从“东方红”到“嫦娥奔月”

  十四所高精度空天探测助力航天梦

  从“东方红卫星”到“神舟飞天”,从“天舟飞船”到“嫦娥奔月”,再到明年火星探测器也将升空,中国航天不断“飞”上新高度。而在每一次“飞天”任务中,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的精密测控雷达始终聚精会神守望苍穹,天际接力勾勒最美弧线,为“航天梦”、“探月梦”默默助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电十四所建所70周年,是中国雷达工业发展的70周年。用全国人大代表、中电十四所所长胡明春的话说是“与国同庆”。

  胡明春对记者说起十四所的历史。1949年4月,解放前夕,国共双方都在极力争取一个研究所,这就是国民党国防部六厅雷达修配所。最终浙江大学地下党员、著名数学家谷超豪策反成功。在留美物理学博士葛正权所长的带领下,雷达研究所回到了南京,由此新中国第一家雷达研究所成立,小红楼成了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十四所就此诞生。此后不久,申仲义、张直中等一大批雷达技术专家齐聚十四所,由此奠定了中国雷达工业的基础。

  雷达,即智能感知技术,也是看遍“陆海空天”所有地方的“千里眼”。不管是航天器发射时的地面测控,还是远望号测量船,或者是卫星拍摄,从运载火箭到载人航天,只要有“飞天”的地方就有十四所的雷达提供“千里眼”的服务。几十年来,十四所先后研制出国内威力最大的单脉冲远程精密跟踪雷达、第一套宽带成像测量雷达、第一套超大型相控阵目标特性测量雷达等尖端装备,始终引领高精度空天探测技术发展,全程参与了我国历次发射、回收任务,助力“建设航天强国”目标。

  “我从事智能感知技术的35年,恰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国雷达工业的巨大进步。”他介绍,多年来十四所创下了多个国内“第一”、世界“领先”。我国第一部机载预警雷达、第一部舰载多功能雷达、第一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等等装备的研制成功,也让胡明春深切的感受到,科学技术是推动装备升级进步的原动力,关键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明年,我国还将发射火星探测器,“我们将把最新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的能力,祖国需要什么,我们就解决什么问题。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奔跑,一直在拼搏,做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科技力量。”

  他亲手装配首架国产大飞机

  以大国工匠精神让国产大飞机飞得更稳健

  一年后再见王巍代表,他依旧是语速很快、干脆利落。这位45岁的技术牛人,投身飞机结构装配工作已有27年。2015年初,正值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研发的关键时期,王巍作为特聘专家来到镇江,任务就是率领团队给大飞机做最精准的装配。

  王巍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承接了C919客机上40%以上复合材料的生产供应。而他所负责的装配工序,对应着C919客机后机身后段上数百种零件的上万个标准件,他们要在1800多块复合材料试片上制孔2万多个,每个孔的误差控制在0.03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3。

  2018年,对于王巍来说是异常忙碌的一年。一年中,他们交付了3架份的后机身后段,相当于此前3年的总和。而在2019年,他们预计要交付5到6架份,是前4年工作量的总和。与此同时,他们还加入了C929宽体大飞机的研制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奔跑,就在今天,我们的同事还在上海加班,参与相关的研发。”王巍对记者说。预计到2021年,C919就会投入使用,对于王巍他们来说,这是荣耀更是考验。“这个机型上有150个座位,对应着150个家庭,产品的质量影响到的是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对我们来说,要发挥工匠精神,将技术做得更精更细,让国产大飞机在祖国的蓝天上飞得更加稳健。”

  这些“航空牛人”都是南航校友

  在航空航天领域,南航创下多个第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10月,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在航空航天领域,南航创下多个第一:包括设计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等。说起母校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成绩,王立峰非常骄傲。“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多个关键项目的‘掌舵人’是南航校友。”在南航的“爱国奋斗·南航担当”校友总师思政公开课上,一口气来了五位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咖: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林左鸣,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忠贵,AG600水陆两栖飞机总设计师黄领才,直-10、直-19总设计师吴希明这五位“大国重器”总设计师集体亮相,并逐一登上讲台。

  “我的老师、同事们攻克了诸多关键难题,为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王立峰举例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校长、中科院胡海岩院士,长期从事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解决了多种飞行器研制中的振动控制问题。他领衔的团队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还有前不久发射的嫦娥4号月球探测器,其中某一个部件采用了南航赵淳生院士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

  王立峰1996年考入南航,学习航空飞行器设计专业,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高速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从2000年开始,我真切感受到国家的航空工业走向了自主研发飞速发展期。” 南航的毕业生有相当大的比例去航空航天的部门工作,“这门专业这些年是报考的大热门,因为航空航天的发展比较快,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越来越好,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相对比较高,培养的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数据

  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

  产值位居全国第三

  记者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近年来江苏航空航天产业日渐兴旺,航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全省航空航天制造业产值达400亿元,约占全国10%,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天津、陕西。

  随着江苏经济向产业中高端迈进,依托全省均为百万级以上的9个运输机场和镇江大路、盐城建湖、盐城射阳等通用机场基础设施优势,江苏航空产业发展正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以航空运输、航空物流、航空制造、临空高科技、临空现代服务业等为主的临空指向性较强的产业正在加快向机场周边集聚,引进了中航工业、英国太古、法国ATR、华亚航空等一批航空企业,初步构建了以航空运输、航空物流为基础,以航空制造为龙头,以临空高科技、临空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临空指向性较强、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航空产业体系,在航空动力、航电系统、机电系统、航空材料、通航整机制造等众多领域拥有较强的产业研发和生产能力。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石小磊 蔡蕴琦)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00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