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产业>科技产业

江苏省工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也暗存隐忧

  原标题: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也暗存隐忧 工业企业亏损幅度上升

  8月21日,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在宏观环境逐步趋紧、调整转型步伐加快、环保整治力度加大的情况下,江苏省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但也暗藏隐忧,迈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还要继续把握好“稳、好、新”三字诀。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一成

  6.2%,这是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的数据,处于合理区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增长9%。

  稳定的数据表现,正是江苏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持续完善的缩影。今年以来,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定位,江苏扎实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总体呈现“稳”“好”“新”的态势。

  “稳”在关键指标运行平稳。“我市工业经济增速高开稳走,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介绍,1-7月,无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一。

  纵观全省,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工业用电量、外贸进出口等主要指标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9%、10.4%、5.7%、17.6%,实现全线提升。重点产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工程机械、钢铁、光电缆、化纤主营业务收入均保持14%以上增速,其中工程机械增速一举突破40%。

  “好”在发展质效不断向好。一期投资580亿元的中天钢铁精品钢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180亿元的阿里云计算中心二期开工……南通市副市长陆卫东说,一个个龙头型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成为工业经济运行和质态稳中有升的标志。

  上半年,全省工业一般纳税人企业申报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1%,连续18个月累计增幅达到两位数;单位GDP能耗下降5.6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1%,降幅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扩大;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升至67.1%,连续六个季度处于“景气扩张”区间。

  “新”在新动能加速崛起。盐城市副市长孙轶介绍,一场“隐形冠军企业”培育行动在盐城启动,已累计培育13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和27个“专精特新”产品,均居苏北首位。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5倍,智能电视增长64.9%,工业机器人增长33.6%……上半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至43.46%;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蓬勃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提速。

  工业企业亏损幅度上升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受环保督查、化工整治、中美贸易摩擦、光伏“531”新政等多种因素影响,我省工业经济运行在保持总体平稳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最需重视。2月以来,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环比连续下降,1-7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5.8%,而去年同期增速是7.4%。低于6%的增速,也是多年来的最低速度。

  7月,我省共有329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月产值为0,而这些企业去年同期产值约为377亿元,拉低当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由于环保整治、保障重点任务等多种因素影响,我省各地均出现工业企业停限产情况。

  “一方面,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我省主动调整结构,是国内外市场环境、要素环境等诸多错综复杂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有当前对制造业认识出现不同程度偏差、税制不合理、企业负担过重、资本‘脱实向虚’等因素影响。”省经信委主任谢志成分析说。

  工业企业的亏损幅度上升是另一个“隐忧”。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额450.4亿元,增长31.6%,增速同比提高41.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面19.3%,同比扩大4.1个百分点。

  有“高原”少“高峰”,是江苏企业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苏企整体竞争力还不强,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大企业还不多,全省134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中,50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22家。去年,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榜中,江苏仅有22个制造业品牌,而作为对比,广东和浙江分别有44个、34个。

  “高新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作为科教大省、实体经济大省,江苏科技成果转化还不够充分,我省一半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没有专利产出,光鲜的外衣下缺乏“内核”。在专利密集度最高的物联网、未来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五大技术分支,我省拥有发明专利数只占全国5%左右,创新产出与我省经济规模不相适应。

  “稳中求进”应对“稳中有变”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半年,江苏工业如何行稳致远?副省长马秋林指出,要以“稳中求进”应对“稳中有变”。

  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精准施策成共识。“我们将聚焦主导产业,建设创新名城。”南京市副市长蒋跃建说,南京围绕“4+4+1”主导产业,做好“转移大树、育苗造林、老树发新芽”文章,瞄准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南京优势型、潜力型产业,加快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打造一批“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

  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关键在落实。省经信委分行业拿出初步方案,力争通过2-3年努力,培育形成高端纺织、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等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全省上下,正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关,组织实施13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集成实施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科创“高峰”。“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苏州市副市长陆春云表示,苏州支持引导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发展,实施亨通集团“大长度大截面500kV光纤复合海底电缆系统”等30余个创新项目。常州牵头建设跨地区、跨领域、面向行业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石墨烯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创新中心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

  做好“加减法”,加快化工钢铁煤电行业优化升级。徐州市副市长赵兴友表示,徐州继续强势推进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实施到位后,将减少钢产能约230万吨、铁产能352万吨,减少焦化产能803万吨,减少水泥熟料产能351.5万吨、水泥粉磨产能约3000万吨,减少燃煤小热电机组装机容量82万千瓦,“产业布局将更加合理,产业层次将大大提升。”

  鼓励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培育“高峰”。“要让一个个‘小巨人’成长为‘巨无霸’。”省经信委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处处长余雷说,前不久,我省新认定17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已累计723家。我省将加快培育更多“隐形冠军”“单打冠军”,引领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目标到今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4万家,到2020年超过1.5万家。(新华日报记者 付奇 双爽 万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02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