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创新为锚 合肥昂首迈入发展新阶段
保持优势笑傲“群雄”;推动城市“跨栏”奔跑
中安在线讯 据合肥晚报报道,世界上第一台VCD机、第一台仿生搓洗式全自动洗衣机,我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它们的“产地”均是合肥。从工业制造、工业立市到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合肥工业经过近70年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建设、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
萌芽、成长到壮大,合肥工业的发展密码是什么?答案显然是:创新。
创新爆发出的内动力,推动着合肥一路“跨栏”式奔跑。如今,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合肥持续保持产业优势笑傲“群雄”,昂首升级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以家电产业为先锋凝聚“跨栏式奔跑”动力
全市只有20多家小加工厂和手工作坊,机械设备仅有一台四尺车床,年工业产值才80多万元……解放之初,合肥工业“一片空白”。如今,世界上每8台笔记本电脑、国内每3台冰箱、每5台电视,就有1台合肥造。如今,作为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合肥已经形成了集家电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一支玫瑰放入冰箱内33天后依然娇艳欲滴;一盘牛肉汁放入冰箱99天后依然可以长效保鲜……”美菱,这个合肥本土家电企业,一直用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智能化的生产线将冰箱箱体生产时间大大缩短,一条生产线甚至可以生产八种不同类型的冰箱箱体。
在合肥,掀起家电创新改革的企业不只有美菱。国际老牌家电巨头惠而浦也动作频频。运用智能机器人卸载大型塑料件提高工作效率;仓库员工在配货时使用AR眼镜,增强现实技术,提高仓储操作的分拣速度;运用大数据进行质量分析,掌握故障原因,提升产品质量;以数字化垂直整合为主干搭建智能制造体系……这些科技创新构建了惠而浦合肥智能工厂,重塑了传统家电产业的生产方式。
在传统产业的领域里,合肥用创新激起了片片浪花。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合肥的冰箱、洗衣机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3、1/4。随着行业优势不断巩固,合肥这张“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的名片已经越打越响。
以战新产业为主力磨炼高质量发展“基石”
中国芯,合肥造。在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展厅里,我省第一片生产下线的晶圆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一片晶圆可以切割成数千个芯片,这些芯片将用于手机、电脑、电视、汽车等生活、生产工具中。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事关国家安全。瞄准这一重点领域,合肥从引入晶合开始不断集聚优质资源,三年内已集聚了129家集成电路企业,覆盖了设计、制造、封测、设备和材料等全产业链,成为集成电路领域的“后起之秀”。
如同合肥工业发展路径一样,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合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2016年,继新站区新型显示产业基地等四大基地入选第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后,合肥正式启动市级“战新基地”建设,从2016年至2020年,设立总规模达到2亿元引导资金,打造一批具有引领优势的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工业发展的主引擎。
转型,是合肥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决定,而促使合肥工业产业高效转型的是创新。技术创新、政策扶持让合肥在战新产业上“铆足了劲”,一波又一波扶持政策“拉拢”了行业领军企业。
数据显示,去年1至9月份,合肥市新签约重点项目共505个,总投资2771.53亿元。新签约项目中,工业签约项目共304个,占项目总数的60.2%。按照工业立市的要求,新项目主要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与此同时,项目招引中还坚持工业与服务业相融合、产业和配套相融合、宜业和宜居相融合。
以科学技术为储备为城市经济发展聚集底气
曾经,合肥也面临着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尴尬处境,而缓解这种尴尬最直接的处理方式是技术转化。从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合肥落地,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迸发转化成生产力。
会“听话”的智能鼠标、能纠音和远程陪练的AI钢琴、可折叠的智能跑步机……在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的展示厅里,相隔几米便可找到一种人工智能产品。这些智能产品如今已遍布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令人欣喜的是,离中国声谷不远的合肥创新产业园内,200余家科技企业蓄势待发。东超科技的韩东成与团队在校期间突破了等效负折射率平板透镜的关键技术瓶颈,手机上的地球图片透过这种“玻璃”就能显示在空气里,科幻电影里的无介质成像成为现实。如今,他掌舵的公司已经估值上亿。
在链接科研和市场两个方面,2012年以来,合肥市与相关国内高校院所、企业,多方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科研+产业+资本”组织模式,搭建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之间的转化平台;另一方面,合肥市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比例可达90%,“合肥突出贡献人才奖”的入选者每人可得100万元奖励。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 乐天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