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华交会上,听民营外贸企业转型“心经”
打响自主品牌、实现“柔性制造”,新理念带来了新机遇
民营企业是外贸进出口领域的主力军,尤其是在华交会这样一个以轻纺服装、日用品进出口为主的展会上,民营外贸企业更是当仁不让的主角。2019年外部环境复杂,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世界经济增长可能有所放缓,我国“稳外贸”的任务依然艰巨,这一大背景下,民营外贸企业打算如何“稳”?又有啥招数应对“不确定”?在展会现场,记者走访了几家在各自领域当中的领军型企业,听听他们的应对挑战,转型升级“心经”。
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世目特种防护用品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去年纳税达到1000多万元,列入当地纳税50强。行政总裁戴国达用一句话点出了他的发展秘诀:“5年前我们走上打自主品牌的道路,这条路走对了。”
做自有品牌,意味着与原来几十家老客户全部拗断。新的销售渠道一时接不上,眼看产品刚下生产线就变成了库存。这时,戴国达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另起炉灶,打入原先那些大牌劳防手套尚未进入的领地,先把“质量上乘,价格却要比大牌低”的牌子做出来。同时加快招聘当地人,建立本土化销售队伍。
就这样,打响自主品牌,世目的生产销售开始步入“滚雪球”阶段,不仅毛利率从贴牌时平均15%—25%上升到了25%—35%,更重要的是在市场上有了定价权。“我周围那些与我一起出道的企业非常佩服我的转型,说我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了。”戴国达说道。
看好国内消费升级趋势
万事达(杭州)咖啡机有限公司是本届华交会上的新面孔,之所以参加华交会,副总经理单喆告诉记者,“这也是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产品原先主要销往北美市场,因此广交会我们每年都去,那里欧美客户居多。如今,中美贸易摩擦存在不确定性,华交会日韩客商多,我们希望通过开拓日韩市场对冲风险。”
除了采用开拓新的市场进行风险对冲,在贸易方式上,万事达也开始从单一的出口型企业,向“多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转变。一方面,加强在新材料和外观设计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从OEM向ODM转型,提高出口附加值;另一方面,他们在北美投资了境外子工厂,以进口贸易方式对冲出口风险;此外,万事达也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单喆介绍说,他们非常看好国内市场消费升级趋势。
建立数字化工厂
“柔性制造”理念近年来开始流行,它意味着制造业根据客户需求随时调整生产工艺和流程,以销定产。“柔性制造”,离不开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的大手笔投入。同行中,东盛集团的“柔性制造”能力数一数二,别人五个集装箱放一个品种,他们却能做到一个集装箱放13种商品,别人30天交货,他们7天—8天就能交货……“为了在发现问题后,把流水线上前几箱、后几箱产品在最短时间内找到,不至于造成更大的信誉危机,我们很早就把巨资投在了数字化工厂项目上头,便于产品全程追溯。”总裁文博介绍说。如今,数字化工厂做到了生产轨迹全透明,数据与客户共享,客户远程就能了解到生产进度、检验结果和库存情况等。
(解放日报记者 吴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