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拥有国家级顶尖人才24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6名,全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
港闸创新驱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南通日报讯 上周末,由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主办的科技领军人才服务地方发展研讨活动在南通港闸区举行。来自数控机床、电子信息等领域的60多名专家汇聚一堂,共同为港闸如何做好人才工作、港闸企业如何用好人才提质增效出谋划策。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现场见证产学研合作结硕果。这也标志着贯穿全年的港闸区“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成就梦想”主题活动拉开帷幕。
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来通的专家们对“科技领军人才服务地方创新发展”案例进行了分享,考察了港闸区重点企业,还分组讨论了研究成果并对相关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交流推荐。
3月31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亲临港闸,见证自己的“智能装备测控技术团队”与国盛智能科技集团公司签下合作协议。“在港闸科技部门的牵线下,我们与国盛智能已经接触了近两年时间。此次签约合作是产学研精准对接的结果。”叶声华团队首席科学家、天津大学数字化制造与测控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太勇教授介绍,目前,国内高端机床的“心脏”——数控系统一直被欧洲的几家公司垄断,95%以上依靠进口。天津大学在数控系统研发和智能装备测控方面有着多年的积累。叶声华团队在与国盛智能交流过程中发现,这家来自港闸的民营企业很有活力,并且擅于抓住市场的痛点。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在高端五轴联动、六轴联动加工中心的数控系统研发和装备监测、远程维护方面展开密切合作,共同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申报省部级奖励。“我们的合作已经有了实质进展,预计年内突破‘卡脖子’的技术难关,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王太勇现场算了一笔账:一台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的数控系统进口价格在40万元至60万元之间,一旦“替代进口”,价格只有10万元左右,加工中心整机价格也会随之下降60%。
据介绍,今年,港闸区制订出台了科技创新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决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区为目标,聚焦港闸区主导产业,营造最适宜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成长环境,激励企业主体争先创优、提质增效,切实提高港闸区经济密度和创新浓度,助推港闸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成就梦想”主题活动正是这一行动计划的重要抓手,科技部门将围绕港闸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在科技人才和本地企业间搭建“桥梁”,同时开展一系列企业大走访、科技招商、产学研对接、项目路演、评先评优、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区域科技创新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年年有成效”,努力实现港闸区主要指标、重点领域发展与先进地区差距逐步缩小。
近年来,港闸坚持创新驱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服务企业、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扶持政策,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支撑转型,创成江苏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区。同时,加快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建设围绕港闸经济开发区、市北高新区、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发展的“两区一中心”,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打造科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平台。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孵化器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8家,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1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
港闸区始终把人才工作视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工程,营造崇“智”重“才”的优良环境,大力招才引智,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确保人才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据介绍,港闸“市北英才”计划累计发放扶持资金2264万元,协助高层次人才获得省、市人才扶持资金4175万元。全区拥有国家级顶尖人才24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6名。累计入选省“双创计划”22名,省“双创博士计划”15名,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42名。港闸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港闸正处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求贤若渴,需要大量高科技企业支撑,更需要高科技人才引领。
(南通日报记者 任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