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产业>科技产业

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获批 力争打造千亿元规模

  原标题:赋能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获批,力争用10年打造千亿元规模

  解放日报讯 上海市政府近日同意并印发《推进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按照一体化规划高质量发展要求,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选址闵行区马桥镇及其周边区域,面积约15.7平方公里,纳入全市“3+5+X”区域整体转型工作,力争用10年实现在生产、生活、生态各个领域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打造千亿元产业规模。

  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

  根据方案,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分为产业创新发展区和应用综合实践区两部分。其中,产业创新发展区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将通过高标准项目准入和存量资源转型,孵化人工智能创新技术,承载人工智能科技成果,重点发展智能运载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感知系统、智能新硬件系统等“四智”产业,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孕育若干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与紫竹创新创业走廊、吴泾地区转型实现东西联动,构建创新资源汇聚地和新兴产业增长极,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试验区。

  应用综合实践区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将围绕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需求,搭建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体验场景,成为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聚集、学术交流、展示推广等于一体的创新应用综合实践区。

  发挥区位优势实现梯度发展

  按照上海产业地图的布局定位,试验区将充分发挥马桥镇在区位条件良好、拓展空间充裕、生态环境优美等方面的相对优势,着力突出“产业优先、应用示范、产城协同”三大特色,与徐汇滨江、浦东张江、闵行紫竹的科创资源丰富、新兴产业活跃、初创企业众多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形成互补,实现梯度发展。

  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未来10年,试验区将逐步建成人工智能开发先行区、产业应用特色集聚区、未来城市发展试验区,实施“三步走”计划。

  近期(2019—2021年),主要完善顶层架构,关注场景搭建,培育优势企业。试验区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场景建设,聚焦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智慧生态等3—5个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形成试点示范;引入5—8家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培育50家中小型创新企业,力争产值突破200亿元;营造优越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中期(2022—2025年),聚焦体系建设,发挥集聚效应,实现示范发展。试验区累计引进国际水平的人工智能企业和机构50家,培育8—10家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和100家中小型创新企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基本实现万物互联、数字融合、应用场景丰富多彩、功能型创新平台潜力迸发、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上海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应用示范基地。

  远期(2026—2030年),汇聚优质资源,打造生态示范,建成实践高地。人工智能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形成浓厚的国际化发展氛围,汇聚国际标杆水平的创新机构或团队8—10家;试验区在生产、生活、生态各个领域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成为未来城市实践高地、新样板,打造千亿产业规模。

  “区域+产业+创新”政策叠加

  在产业发展重点上,试验区将依托地处紫竹创新创业走廊的区位条件,发挥空间成本、技术人才、应用示范等优势,以创新实践助力产业项目落地,通过“区域+产业+创新”的政策叠加,培育发展人工智能相关的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等环节,引导优质产业项目向试验区集聚,构建特色产业生态,重点发展智能运载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感知系统、智能新硬件系统等“四智”产业,优先布局东川路以北的增量用地,带动周边区域的转型升级,增强创新浓度,提高经济密度。

  在应用实践重点上,试验区将按照“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的发展理念,融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构建数字孪生城市,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应用综合实践区与城市生活工作深度融合,驱动城区智能运行、迭代创新,实现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精致化生活”,形成应用示范高地。

  试验区将积极推进空间资源转型升级。对试验区内的产业创新发展区以及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装备产业基地内的“三高一低”企业,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锁定地块、锁定项目、锁定时间、锁定责任主体”的原则,积极推进区域整体转型升级。在10.8平方公里的产业创新发展区中,增量工业用地1574亩,存量工业用地达到7460亩,其中约3000亩需要转型升级,未来主要采取能级提升、就地转型、提质增效等方式,分类实施转型升级。

  (解放日报记者 黄勇娣)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02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