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10日上午在北京举行。浙江省共有27项科技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浙江省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11项,参与完成的16项。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9项。
浙江省本次获奖成果数量较多,所涉范围广,从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到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都有新突破。从主持完成获奖项目的单位来看,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科技创新“领头羊”和“国家队”继续占据一席之地;省农科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省属科研院所和高校也有亮眼表现。科技创新水平持续稳步提升,创新力量源头供给日益壮大,成为我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浙江大学杨德仁院士团队主持完成的“微量掺锗直拉硅单晶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和刘旭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超分辨光学微纳显微成像技术”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闯“无人区”、啃“硬骨头”,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代表。
浙江省正在重点打造生命健康世界科创高地,该领域此次获奖情况可圈可点。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姚克教授团队坚持自主创新,在国际上首次将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运用到硬核白内障手术,让病人术后不仅“看得见”,更“看得清”。系列成果已成为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发展导向,使我国在该领域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
强化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离不开创新资源的充分汇聚。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近年来针对性开展项目推荐和后续攻关,真正用好项目经费,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努力在更多前沿创新领域取得突破。
近半成果与民生直接相关
科技惠及民生,创新成果共享。浙江省本次获奖成果近半数与民生领域直接相关,科技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百姓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不少获奖成果聚焦百姓餐桌上的获得感,舌尖上的安全感。省农科院卢立志研究员团队综合运用传统育种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选育出品性优异的蛋鸭新品种“国绍Ⅰ号”。这种蛋鸭年产蛋320多个,几乎每天能下一个蛋。这些蛋不易碎,适合后续加工。团队还成功“赶鸭子上架”,发明、推广了蛋鸭笼养、网养技术,实现了蛋鸭产业环境友好、生物安全、产品优质的跨越式提升。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科技创新始终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杭州师范大学谢恬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获奖成果“新型稀缺酶资源研发体系创建及其在医药领域应用”,实现了绿色、低成本地从万寿菊等中药材中提取酶,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万寿菊种植基地30多万亩,十余万农村家庭借此脱贫增收。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凸显
纵观我省本次获奖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占绝大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主体作用充分凸显。
浙江工商大学顾青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功能性乳酸菌靶向筛选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就是相关高校与杭州娃哈哈集团、浙江一鸣食品、杭州新希望等企业十余年产学研合作的成果。“食品科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早期科研过程中就和企业紧密合作,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确立研究方向。可以说产学研合作引领着我们这个学科的发展,让它更好地发挥为民生服务的作用。”顾青说。如针对中国人多爱吃煮过的蔬菜,从食物中摄入叶酸不足的问题,项目团队研发出含有还原性叶酸的酸奶,作为补剂效果好于化学合成药品。
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在为企业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上不断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社会力量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我省已提出,到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量计划突破247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