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时间,2名诺奖得主、近60位中外院士、百余位高端人才到访南京江北新区;2019年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核中,江北新区蝉联榜首;2020年,江北新区瞪羚企业总数和新增瞪羚企业均居全市第一……高端人才、企业机构的积聚,为江北新区的发展添加了源源动力,而这背后正是江北新区厚植创新土壤,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
为知识产权护航
“优化创新环境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放眼长远,未雨绸缪。”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聂永军说,当前,新区正深入推进以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为战略支撑的“两城一中心”布局,优化创新环境更为重要。
优化创新环境,江北新区选择从制度入手。一方面加快研究出台《关于加强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江北新区也积极探索开展重大科技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机制,支持对引入自贸区南京片区的国外技术项目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防控知识产权风险。
围绕知识产权服务,江北新区从全链条布局,集聚了超过50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知识产权法庭、检察室、仲裁院等多机构协同保护机制,实现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闭环运行”。
4月20日,新结构经济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在江北新区揭牌成立,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说,这是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在地方成立的首个专业类的研究院。随着研究院落地,开通绿色技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江北新区将开创知识产权发展的新格局。
国家级保护中心、江苏省级维权中心的建立,江北新区在知识产权领域实现了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社会监督“四轮驱动”,而江北新区的众多举措,也已经形成经验复制推广。近三年来,通过多方共担风险的知识产权金融平台,江北新区面向江苏省、上海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办、承办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专场活动超过72场,为江苏省内超2612家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融资服务,成功为1165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融资金额累计达37亿元。用机制创新,巩固了知识产权在江北新区的战略性地位。
围绕产业布局创新
有了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驾护航,江北新区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先手棋”,发挥其在“集聚人才、接轨国际、拉长链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推动作用,抢占全球产业最高端、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作为智能制造、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基础和支撑,集成电路是实体经济的首要产业。南京通信集成电路产业技术研究院,从上海引进“东芯半导体有限公司”,开发研制具有中国自主专利产权的系列高端Nand Flash存储芯片,2019年销售额逾亿元。在新型研发机构高端团队集聚效应的带动下,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已集聚350余家产业链相关企业,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全部环节。
此外,江北新区还积极谋划下一代芯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布局,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着力孵育“高精尖”。在已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化工新材料三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新建布局一批脑成像技术、光电基础技术、基因测序等多领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通过推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大幅降低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孵化企业的创新成本。省产术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依托一流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起先进制造与高端装备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孵化了30多家高科技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家,规上企业2家。
校地融合助推科技创新
除了产业布局上的创新,“校地融合”也是江北新区科技创新的关键词。与祝世宁院士共建的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是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校地融合重点项目。打造的光电子集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汇聚微纳加工、制造、测试、封装等光电集成领域先进设备,不仅能够服务已落户集成电路企业开展研发、技术工程化测试,还有望对量子通讯、光学AI计算等领域开展研究与技术服务,对新区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具有重大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吸附价值,目前,江北新区已孵化和引进光电领域科创企业40余家,其中2项获得首轮融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江北新区大厂街道“环高校产业创新集聚区”合作共建,更是“两落地一融合”创新战略的生动实践。通过这次合作,南信大将不再局限在大学校园内,而是真正意义上融入江北新区,让技术在新区落地开花,在创产融合上打造新区示范,助力新区发展。
此外,江北新区独创线下大厅与线上平台相结合的“一网一厅”服务模式,打通了企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人才金卡”、《南京市江北新区人才安居服务工作办法(试行)》等政策为人才解决了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让人才引进来,更能留下来。
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聂永军说,围绕自主创新先导区这一建设战略使命,江北新区还将不断促进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打造具有“江北气质”的创新名城先导区,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在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江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