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8月23日电 题:上海临港:以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为“基”铺产业发展之“路”
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入口 徐明睿 摄
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8月23日正式开园。示范区里每天都有智能网联汽车完成前进、跟车、转弯、礼让“行人”、避开障碍物、经历“雨雾”等测试。车辆在这里通过一项项测试,完成“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的课程学习。
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雨雾”测试装置 徐明睿 摄
示范区以“自动驾驶功能测试、车路协同系统功能测试及示范、真实商业场景应用示范”为建设目标制定了“2+2+N”规划,即2个封闭区,2个示范区和N条开放测试道路。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如何验证智能网联的算法。临港结合自身条件推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整个测试区包括4.7千米的封闭区和道路总长26.1公里的开放区。”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城经济发展公司产业推进负责人介绍。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的瓶颈是不能满足所有的场景需求。我们项目的目标就是实现多场景下的无人驾驶,比如园区、校园、机场短驳车等。”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特聘专家曹建永告诉中新网记者。
从土地节约的角度来讲,封闭区结合现有道路进行改造,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供多样道路测试场景。“智能网联汽车在开放道路上行驶相当于上大学,但在上大学之前也要读幼儿园、小学、中学,封闭区就是上大学前的学习阶段。”产业推进负责人比喻。
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车辆模拟现场 徐明睿 摄
封闭测试区内一条全长1.2公里的测试道路为车辆提供了高速路段模拟及通讯信号降维测试。“当未来智能交通中5G信号不稳定时,通过进行通讯信号降维的安全测试来确保车辆系统正常工作。”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助理叶忍之在测试现场向记者介绍。
500米长的隧道是测试区内的另一“焦点”。“临港封闭测试区内500米隧道是目前国内最长的模拟测试隧道,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灯光强度可控。在隧道中,智能网联汽车通过自身感知系统和惯性导航,模拟无GPS服务的环境中能否顺利完成无人驾驶。”叶忍之解释。
汽车测试的试验数据会通过路端设施和车载终端等传输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对其进行采集、统计、分析、加工、处理,从而对智能车辆性能给出评价,数据中心就是示范区的“大脑”,曹建永介绍。
记者在体验示范区内的“降雨环境模拟”时发现,雨量由小雨、中雨渐进到大雨、暴雨。临港靠海,出于对特殊气候因素的考虑,未来测试环境中还将加上“大雾环境”的测试,考察智能网联汽车感应设备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灵敏度。
目前,示范区已吸引了一批企业入驻,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已在测试场地做了很多测试,未来会继续开辟一条12公里的路线做无人驾驶示范,也就是把原来封闭区打通成开放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测试。”博雷顿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监黄鹏宇说。
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模拟隧道 徐明睿 摄
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和嘉定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同为测试示范区但各有特点。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涂辉招认为,“临港和嘉定在定位和气象两方面存在互补。嘉定目前主要以乘用车测试为主,临港目前以商用车测试为主。临港气象相对复杂多变和嘉定也具有互补的特性。”
涂辉招认为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难点是车路协同。“‘聪明的车需要聪明的路’,实际上它也涉及资金问题。一条高速公路,甚至国家十几万条高速公路要改造,代价是非常高的。聪明的路到底要建成什么样?现在还没有统一标准,交通部正在推进,但需要时间。”他说。
(中新网记者 高志苗 李姝徵 郁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