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产业>旅游产业

淮安:推进文旅融合 展现城市独特魅力

  近年来,淮安市坚持以打响特色品牌为重点,以促进文旅融合为方向,做足做好“生态+文化+旅游”大文章,展现生态文旅水城独特魅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点定位,大力发展精品文化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实施“双名”工程,积极营造出人才、出成果的良好环境,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淮海戏《秋月》、京剧《如姬》、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荣获江苏文华大奖;散文集《虫虫》《一座消失的村庄》等作品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创新发展优秀戏曲文化,全市现有省淮海剧团、省长荣京剧院等7个专业剧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荣获“中国戏剧表演终身成就奖”,全市共有2人获戏剧梅花奖,3人获戏剧白玉兰奖。

  彰显自身特色,打造城市文化标识

  切实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3处、不可移动文物点1600余处、馆藏文物18520件(套)。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楚州十番锣鼓、淮海戏等国家级6项、省级33项、市级163项。宋长荣、杨秀英、张中祥、荣光辉等4人当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顺应民生需求,强化公共文化服务

  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抓手,切实加强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建成“市有四馆、县有三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17平方米。加大基层文化投入力度,现有乡镇街道文化站128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64个;共享工程县(区)支中心7个,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125个,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1293个,覆盖率100%。积极引进高端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设施运营模式,淮安大剧院、市文化新三馆先后与保利集团、北图文化发展公司成功签约,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水平。

  注重双向融合,着力做强文化产业

  按照“双效统一”要求,大力实施“大文化、大融合,以产强文、以文兴业”发展战略,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产业法人单位4000家左右,“三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358家,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达到2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25个。扎实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双向融合,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5家企业获评省级文化科技企业,2家文化银行成功挂牌,2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9.75亿元,增长12.86%,占GDP比重4.26%,占比连续四年苏北第一,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七。

  突出生态文化,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围绕“独具生态文旅水城魅力的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全国“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金湖等5个县区入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市拥有周恩来故里等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15家,居全省第5位,苏北第2位;拥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9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乡村旅游区52家。中国漕运城、西游记文化体验园等6个项目获批全国优选旅游项目,连续两年被评为国家“厕所革命”先进市,多元融资推进全域旅游建设被原国家旅游局作为典型案例推广。(唐筱葳 陈旭 刘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32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