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产业>旅游产业

2020长三角城市休闲化指数排名出炉 上海杭州苏州位列前三

  11月17日,《2020长三角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发布暨长三角文旅融合研讨会在2020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现场举行。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课题组发布。

  报告是《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课题组在连续发布10年的《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基础上,为适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推出的第二份我国区域层面的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

  报告认为,城市功能休闲化是居民生活品质化提升的前提与基础,居民生活品质化是城市功能休闲化发展的结果与表现。2020长三角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可看做长三角区域践行一体化与高质量的一个缩影。

  纳入报告监测的长三角沪苏浙皖地级及以上城市共计41个。报告从经济与产业发展、休闲服务与接待、休闲生活与消费、休闲空间与环境、交通设施与规模五个方面,细分为31个具体指标进行分析。

  从综合排名看,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和宁波排名前5位,六安、亳州、阜阳、淮北和宿州居于后5位。进入排行榜前5位的城市,在城市休闲化结构的协调性方面较为明显,因而能够成为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发展的领先城市。而位居综合排名后5位的城市在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还有较大发展潜力。

  从五个维度的分类排名看,上海、苏州、南京、无锡和杭州排名经济与产业分类指数的前5位;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和南京排名休闲服务与接待分类指数的前5位;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和金华排名休闲生活与消费分类指数的前5位;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名列休闲空间与环境分类指数的前5位,上海、苏州、杭州、温州和南京排名交通设施与规模分类指数的前5位。

  从城市之间的比较看,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休闲化发展水平差异非常明显,排名第一的上海休闲化发展指数远超长三角其他城市。例如,城市排名中第一与末位的城市休闲化指数测度值差距依然有11倍。要完全实现长三角城市休闲化指数发展的和谐性与均衡性目标,依然任重道远。从省份比较看,休闲化指数得分同地区GDP发展水平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浙江整体城市休闲化水平处于领先状态,安徽整体城市休闲化水平相对滞后,这一现状也充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城市休闲化发展程度的重要前提条件。

  从空间格局看,长三角区域内部城市休闲化水平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东部沿沪宁与沪杭甬通道两侧的城市休闲化水平相对领先,长江以北的苏北和皖北地区明显滞后,西部片区的城市休闲化水平介于东部与北部之间。课题组指出,各城市要依据自身条件,加强政策引领和保障,突破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从城市级别看,41个被列入观察的城市中,苏州、宁波2个城市虽然不是省会城市,但由于其自身经济条件较好,所以在城市的休闲化指数综合排名方面,高于安徽的省会城市合肥。

  从城市规模看,城市规模与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排名前5位的城市,都是长三角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而且也是属于超大或大型城市。而位列后5位的城市,总体上看经济发展比较薄弱,也是属于中型城市或小型城市。显然,至少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规模越大,城市休闲化指数排名越靠前,提高城市休闲化发展质量的条件与优势越显著。这一现象与我国当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发展质量的分布态势基本吻合。

  课题组指出,休闲化是基础,品质化是体现,城市休闲化建设最终要服务于城市的高品质生活。对长三角41座城市休闲化水平的测度,可为城市高品质生活提供一个“镜面”,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题组预测,今后几年,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将出现以下几大变化:

  第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将更加关注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城市休闲功能配置将得到优化,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均衡性与充分性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第二,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城市居民的文化、旅游、体育等休闲消费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长三角区域数字娱乐、夜间旅游、康体休闲、周边乡村度假等休闲消费市场将加速升温,城市居民休闲生活呈现出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特点。

  第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加速从“全域旅游”迈向“全域休闲”。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和宁波等5座城市,将有可能成为长三角率先进入全域休闲时代的城市。(交汇点记者 颜颖)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26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