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如东县科技赋能 匠心孕育“三羊”开泰

“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在苏轼的诗中,羊肉的滋味妙不可言。羊肉也是如东县人民餐桌上常见的美食,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大豫镇红烧羊肉是一种享受,而袁庄镇的白切羊肉又是另一种魂牵梦绕的美妙滋味。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东传统养羊产业正在悄然改变,养殖技术不断更新,养殖规模逐步壮大,羊肉、羊毛、羊绒被等各样产品陆续呈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图景正在如东大地上徐徐展开。

秸秆喂羊

粪肥还田,循环农业增效益

在如东佳湖湖羊专业合作社的生态牧场里,一群湖羊正在悠闲地咀嚼着由秸秆发酵而成的粗饲料,而养殖区旁的发酵池正将羊粪转化为黝黑的有机肥。“我们构建的是‘吃干榨净’的循环农业模式。”负责人何小泉介绍道。这位深耕湖羊产业十年的返乡创业者,依托湖羊耐粗饲、多胎次的特性,构建起“秸秆变饲料—羊粪化绿肥—种养双丰收”的生态循环。截至2024年,合作社已发展社员近10户,年出栏湖羊数最高达2万头,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

合作社年消化500余吨秸秆制成粗饲料,不仅为养殖节省30万元成本,更让昔日焚烧的农业废弃物身价倍增。“现在田里‘垃圾’都成了抢手货。”种植户王大爷边打包秸秆边感叹。走进养殖场内,智能化雨污分流系统将固体粪便送入发酵车间,经微生物发酵技术转化为商品有机肥,供应周边蔬菜基地,形成“羊圈到菜园”的养分循环,仅有机肥的年销额就有20万元。

在循环链条持续完善的基础上,合作社打算朝着智慧牧场的方向发展。即将引入的环境监测系统和精准饲喂设备,可使人工成本下降40%。智慧养殖系统还将辐射带动周边农户,预计每户每年能够减少3万元的成本。对于未来,何小泉充满无限期待:“我们要让传统养殖插上科技翅膀,在生态循环中飞出更高效益。”

标准化宰羊

实现订单生产,联农带农添财富

曹埠镇上漫社区有如东县唯一一家定点羊屠宰场—如东久牧屠宰场。走进久牧,能看到全自动流水线高效运转,经过电击致晕、真空放血、同步检疫等22道工序,一只只白山羊被分割成精细部位后,新鲜抵达江浙沪百姓的餐桌。

“从‘一把刀’到智能化,我们实现了时代的跨越。”说起九牧屠宰技术的革新成果,屠宰场负责人陈鹏飞无比自豪。2021年,久牧投入800万元升级全自动智能化流水线和污水处理系统,屠宰效率翻倍,污水排放达国家一级标准,获得上海“诚信示范经营认证企业”。2022年换领新版动物防疫合格证后,九牧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建立从活羊入场到产品出厂的全程可追溯体系,从此标准化宰羊成为九牧的金字招牌。2024年,久牧屠宰量超过3万头,营业额达3000余万元。

久牧屠宰场时刻惦记着“羊有跪乳之恩”,通过“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的方式,与农户结成紧密利益共同体,带动周边150个农户驶入致富快速路。2024年,久牧向农户提供优质羊苗超2万头、专用饲料2000多万吨,户均养羊150余头,增收超200万元。养殖户张大姐说:“公司包技术、包销售,我家年出栏200头,净赚了3万多元!”

紧抓“羊毛”

开发成品,战略转型强竞争

坐落于双甸镇伯元村的吉成羊毛制品有限公司,是知名品牌UGG雪地靴指定工序国内定点企业。吉成羊毛深耕二十载,一手抓全自动梳绒生产,一手抓羊绒被成品“恋慕之家”自主品牌,谱写出一曲羊绒产业革新发展的现代牧歌。

随着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的逐年增长,吉成羊毛积极投身技术迭代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的历史潮流中。在去除杂草及异性纤维的初选环节后,吉成羊毛改用梳绒设备进行精分梳,出绒率从48%提升至53%,仅这一项改进就让每吨羊毛的售价增加了超过5万元。尝到甜头后,吉成羊毛又改用了德国PB29精梳机,将松散羊绒梳理制成精梳毛条,降低了纺纱工序过程中的断头率,增加了毛纱强力,为高端羊绒服饰提供了核心原料。如今,吉成羊毛的智能生产线六道核心工序中,有五道能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技术革新带来的增值红利振奋人心,2020年吉成羊毛年产值突破了2000万元。

面对行业周期性调整,吉成羊毛以“恋慕之家”品牌为载体,将技术积淀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依托自有的脱脂、丝光、灭菌等技术,将羊毛原料加工后再进行羊绒填充,生产羊绒被,实现原料生产商向成品生产商的转变。目前,该品牌羊绒被正在进行生产存储,为大批量进入市场销售做好准备。

在如东这片热土上,养羊产业一二三产融合的齿轮正加速咬合。生态养殖的绿色基底、标准化屠宰的品质护航、品牌营销的市场开拓,正在续写这座沿海之城“羊”帆远航的富民传奇,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鲜活样本。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7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