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此时此刻,大红的春联是否已贴上你家门楣?浓浓的腊味是否已充溢乡间?特色民俗活动准备好了吗?
民俗节庆活动是历史文化的生动表达,备受关注与期待。启动“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民俗里的湖州”文化品牌打造一年多来,百余场红红火火的民俗活动受到百姓追捧,丰富的内容寄寓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成为太湖南岸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貌的集中体现。
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
静则荷塘月色,流光溢彩;动则蛟龙腾空,气势磅礴——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在举世瞩目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来自长兴百叶龙艺术团的《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节目在暖场环节精彩亮相。
这条来自湖州的“巨龙”在“大莲花”翻涌而出,一出场就惊艳了世界。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叶龙已有200年的发展历史,这些年凭借着演出形式、舞蹈动作、服装设计、道具制作等方面的大胆创新,艺术团每年都受邀走出国门表演,吸粉无数。
历史悠久的百叶龙是湖州民俗文化坚持推陈出新的一个缩影。从含山清明“轧蚕花”、郎村畲族“三月三”,再到长兴岕里闹婚庆、德清蚕乡逛庙会、溇港端午赛龙舟……审视全市各地鲜活的民俗内容,既有乡村农耕劳作、邻里故事的微观呈现,也有讲述干群团结、红色传承的宏大叙事,涵盖着人、乡村、时代等多重内涵。
如何推动民俗文化繁荣创新?几番求索后,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上下功夫成为湖州探索实践的新路径。
去年初,在市委的高度重视下,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新闻传媒中心携手启动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民俗里的湖州”文化品牌打造。此后,一系列突出“四季全量、镇街全域、参与全民”特色民俗展演活动全域开花,迸发出一股广受群众欢迎的情感张力。
擦亮民俗活动新品牌
山水清远的自然禀赋和绵延千年的人文底蕴,构筑出湖州特有的文化价值,赋予其丝之源、笔之源、茶之源、瓷之源的深厚文化家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乡村面貌迎来了崭新变化,“民俗里的湖州”也与时兴的“村游”“村玩”等活动实现了“混搭”。
根在乡村、骨在真诚,这些创新融合突破了特定时间限制,逐渐形成了“人在村中游、四季皆有景”的格局,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和打卡。
今年1月,在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第十五届渔文化节热闹举行。徜徉在古村,一边是水乡的摇橹声,一边是人间的烟火气:尝一碗鱼汤饭、吃一口桑叶鸡、来一场亲子研学……如今渔文化不仅有着农业遗产的“背书”,还有荻港村千年民俗文化的“赋能”,连续举办十五年的节庆活动正在从“网红”变为“长红”。
同渔文化节一样,放眼全市,民俗文化的辐射范围正变得越来越广,其内涵也早已超越了“咧嘴一笑、凑个热闹”的单一表达。据市文旅部门的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湖州共有74项民俗节庆活动。
在擦亮“民俗里的湖州”文化品牌过程中,这些民俗节庆活动被时代赋予了促进物质富足、精神富裕的新内涵,成为当下青年维系文化认同的关键载体,从而上升为更具价值的文化品牌。
打造城市业态新IP
人们喜爱民俗活动的理由,离不开可以参与其中、收获快乐、引发共鸣。民俗文化是一座富矿,但是要成功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融入日常生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项工作如何做深做细做到百姓心坎里?成为“民俗里的湖州”续写精彩的必答题。眼下,以“村晚”撬动乡村发展、“艺术+文旅”的全新表达开始成为紧扣时代脉搏的乡村引力。
在昨晚举行的湖州市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活动上,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各类民俗节目融合了时尚与传统,在弘扬与传承中凝结成无形的价值观浸润人心,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听享受。
过去一年多以来,全市各级共举办“民俗里的湖州”系列活动超过180场,包含传统节日、非遗传承、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累计参与群众人数近150万人次。
“传统的,也是时代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民俗里的湖州”正发挥出“办好一个节,活跃一座城”的作用,一朵蚕花、一壶清茗、一条金龙……这些民俗图腾正从百姓记忆深处蝶变为湖州这座古城的文化标识。
让民俗“活起来”,更要让民俗“火起来”。对此,我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文化新业态,创造乡村新IP,打造新的文化产业增长极,把一场场美美与共的民俗文化盛宴送到百姓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