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全年工作任务时,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第一条,凸显了时不我待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徐州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徐州立足自身实际、加紧布局谋划。向科技要动能,向数字要赋能,向企业要质量,向绿色要效益。2月18日,徐州市“新春第一会”吹响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动员号角;2月22日,市委书记宋乐伟率队赴北京开展系列活动,拜访央企和高校院所,谈项目、谋合作、话未来,掀起全市招商引资、招大引强、招新引高、招才引智新热潮。
产业转型,厚植新质生产力“绿色沃土”
完成3条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核心流程信息化覆盖率达85%,智能制造成熟度达到三级,被纳入工信部“2023年5G工厂名录”……在徐工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党委副书记马鸣介绍,数智化建设让企业实现了全天候生产,并最大程度保障了产品的高标准高精度,激发企业发展“新动能”。
依托徐工国家级技术中心,徐工传动聚焦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在创新引领、智能制造、引智引才等方面成果显著。其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电控变速箱、大吨位湿式驱动桥等产品,打破了行业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支撑着企业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工程机械是徐州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名片。近年来,徐州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凝心聚力打造工程机械“一号产业”,推动其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型生产方式,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当前,徐工正全力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产业“五化”转型升级;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董事长“一号工程”,加快布局电机、动力电池以及电控系统,实现“三电”突破。未来,徐工还将重点聚焦核心技术领域,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成为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领航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江苏省数字经济联合会会长孙力斌认为,新型工业化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为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去年,徐州出台《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实施方案》,将通过实施产业能级跃升、创新引领突破、企业培育筑基、数实融合提速、发展空间拓展、绿色低碳转型六大行动,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具体来看,今年是徐州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第3年,也是该市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的第3年,徐州把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持续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助力促进“数实融合”;以创建国家5G应用“扬帆之城”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为牵引,加快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进一步提高网间流量疏导能力和互通效率。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当前,中清光伏、比亚迪动力电池等一批百亿级项目相继落子,硅晶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正加速成长。聚焦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徐州把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点,以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引领,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示范城市。
体系向新,构建新质生产力坚实基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推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构建“343”创新产业集群,是徐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今年,徐州提出要培育壮大“343”创新产业集群,超前布局“5+X”未来产业体系,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
今年年初,徐州制定《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亮出未来产业发展“计划书”“行动表”。根据《指导意见》,徐州将加快培育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5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谋划布局零碳负碳、前沿新材料、虚拟现实、生物育种等前沿性未来产业,到2025年,“5+X”未来产业体系初现雏形。
作为全省唯一的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徐州市鼓楼区围绕加快打造城区北部产业高地,有效盘活工业腾退土地、厂房楼宇等存量资源,依托优质园区和楼宇,做强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层级。去年,鼓楼区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家。
“在政府的帮扶指导下,我们仅用两年时间,就从一家电力施工企业成功转型为专业科技型企业,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换道超车’!”苏成(江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冠均说,通过鼓楼区委人才办和区科技局的牵线搭桥,该企业联合山东省科学院王昌教授团队共同成立了江苏云海能源管理研究院,围绕将新一代光纤传感技术和火灾动态监控及精准灭火技术、电力智能运维技术等融合,为客户提供系统化的智慧电力安全解决方案。
2月29日,泉山区举办2024春季招商投资推介会,现场签约43个项目,总投资额52.56亿元,项目类型涵盖数字经济、科技服务、医药健康、电子材料装备等,与徐州“5+X”未来产业体系高度贴合,为徐州城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落地泉山后,我们将紧扣徐州产业布局,积极打造本土化服务,形成一整套辐射徐州市乃至淮海经济区的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及数字安全能力框架体系。”360城市集团副总裁潘焱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加紧布局,徐州聚焦打造双向开放高地,持续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着力提升淮海国际陆港、国际邮件互换局、数字贸易服务等平台运营水平,促进外贸外资扩量,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江苏东西双向开放门户。徐州今年立下目标:实施贸易促进计划,组织“千企百展”开拓国际市场,持续提升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开展产业链出海行动,推进国家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项目,力争“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20%以上;推广应用数字贸易服务平台,年内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50亿元;支持存量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利润再投资,加快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落地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5个……
记者注意到,在《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中,设置省级前瞻技术研发项目、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未来产业“链主”企业等15项指标,实施技术攻关、中试孵化、产业培育等八大行动,推动未来产业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量。同时,徐州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今年起将实施“徐州科创圈”建设三年行动,促进“四链”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创新为核,汇聚新质生产力充沛动能
大国之材,从一粒粉末做起。在位于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的中航迈特增材制造(徐州)有限公司,展台上摆放着各种精密零部件。“我们生产出来的钛合金粉末,能用在航空航天领域,通过3D打印制作发动机叶片、燃油喷嘴这些部件。”中航迈特常务副总殷雷告诉记者,这里出产的钛合金粉末,技术水平高、生产成本低,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徐州各个高校、生产园区,“自主研发”“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突破‘卡脖子’难题”等是高频词,也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基础的具体举措。徐州科技创新工作亮点纷呈,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科创圈”被纳入江苏重点打造的三大科创圈之一,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获批筹建省实验室,都为徐州科技创新注入了充沛动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徐州明确路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在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江苏省电力传动与自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谭国俊看来,培育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是眼下关键任务。“我深切感受到江苏的产学研已经形成良好的循环态势,研发创新氛围浓、生产能力强,突破性技术竞相涌现。”他说,他和科研团队成员兼有教学任务,有责任为徐州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
今年,徐州将继续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才“引育用留”政策体系,办好淮海人才峰会和“名校名所行”系列引才活动,引进高校毕业生4万人以上,打响“彭聚英才·城就未来”品牌。此外,徐州还将开展产业骨干人才和重点行业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培育本土人才300名,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建立校地融合发展机制,实施高等教育培强行动,支持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创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争创部省共建产教科协同创新示范区。
去年年底,徐州市人民政府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研究所、孵化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解决一批产业重大技术难题、引进培养一批产业创新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院地政策通道。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徐州提出,加快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建设,加强深地空间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强化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江苏省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创新中心、江苏省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省、市级创新平台能级。
徐州还将优化科技创新“四链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功能,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参与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集群组建,整合设立市级天使投资母基金,拓展“苏科贷”“高企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力争科技风险贷款规模达到12亿元;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建设,年内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