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杨子
“祝医生,能顺便帮我看一下脚的位置吗?最近有点红肿,感觉热还痛。”陈先生配好了药,又折返回来。“您应该有痛风病史吧?”祝永标一边询问,一边弯腰为其触诊。“对对,两年前也痛过一次,最近除了肩膀颈椎不舒服,脚上也觉得难受。”“除了清淡饮食,还要注意别用热水泡脚,虽然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养生的方式,但痛风的急性发病期得避免。”
陈先生是上班族,利用午休时间,从公司赶来闵行区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第一次前来社区求诊,“环境好,医生耐心,而且专业知识也过硬”。在中医伤科副主任医师祝永标的推拿、理筋外治手法和膏药外敷、饮片内服的综合治疗下,两周后,陈先生的疼痛症状有了明显改善。“对于我们这样够不上开刀,但放任不管又影响生活质量的病患,中医可真是帮了大忙。”他很是感慨。
2023年,闵行区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颈椎病专病门诊开张。这家开在闵行区西南角的社区门诊,用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好体验留住患者。
为棘手病例“抽丝剥茧”
2019年4月,闵行区启动新一轮中医专家社区师带徒项目。祝永标抓住机会,成为龙华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叶洁的学生。跟随这位石氏伤科的传人,祝永标将“气血兼顾、内外结合、整体调治”诊疗观念逐渐融入日常工作中,对颈椎病、腰痛、膝骨关节炎、肩周炎等社区常见伤科慢性疼痛有了对症的有效手段。
去年,祝永标申请了市级颈椎病相关课题项目,“面面俱到很难,我专门花时间在这一小切口的专科疾病上。一些以前觉得棘手的病例,现在通过抽丝剥茧的检查分析,也能在半个月、一个月之后得到不错的病患反馈,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64岁的退休教师张女士是祝永标的一位病人,“工作时伏案低头时间久,现在年纪大了,早上一起床就头晕,得在床上坐半个小时才能慢慢起来走路,往一侧偏头,对侧的手就麻木”。她在市区大医院看过,医生诊断为颈椎压迫神经、轻度椎管狭窄,用了消炎止痛药,可半年多了没有明显改善。“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但我心里迈不过去这道坎。”
第一次到祝永标门诊时,张老师还将信将疑,社区医生能解决这老大难问题吗?“我住得近,邻居是祝医生的病人,我就想来试一试。”可不到5分钟,她便打消了疑虑。祝永标顺着颈椎捏到腰椎,并问道:“您是左撇子?”张老师连连点头。“左侧斜方肌比对侧硬,您向左侧偏头,症状会更明显些。”他耐心解释着致病原因,还提供了内服、外敷、推拿、理疗等综合治疗方案。一周后,张老师头晕症状有所改善;两周后,手部麻木症状改善;两个月后,头晕症状几乎消失。“家里人都说,之前我面色发白,现在走路姿势和精气神都好多了。”她笑道,“祝医生建议我持续巩固治疗,我听他的,准没错。”
一方天地圆“大侠”梦
手上功夫怎么练?祝永标说:“触摸时能感觉到病患的酸、胀、痛,还能听见液体滑动的声音。常见劳损的部位带动骨头,会出现类似的炎性分泌物,如果有些硬质结节,就说明病程久了。有时患者的接触点还伴有僵硬感,从肌肉层面也能根据左右两侧对比的不同来判断症状。”
这些旁人难以完全体悟的心得,来自他长期的训练。一指禅、滚法等基本功,日复一日落在家中的枕头上、沙发沿上,最终才能为患者“快、准、狠”施策。祝永标还记得,小时候父亲曾患过腰椎间盘突出,当时在医院里看见医生潇洒的身影,好似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心头没来由地扎下学医的根。此后,深耕骨伤科近20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片小天地里,他也希望能成为更多患者的依靠。
近年来,祝永标接诊的最小患者才十六七岁,因头晕、腰痛,诊断为椎间盘突出。这些刚来时手扶着腰、腿痛腰麻的患者,渐渐从“打钢板、放钉子”的担忧里放下心来,一天天感受着症状好转。而正是因为他们口口相传,祝医生月接诊量近800人次。如今,为了惠及更多有就诊需求的在职人群,颈椎病专病门诊增设每周二晚5至8时的夜门诊与周六的门诊。同时,为了满足部分需要持续跟踪、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伤科今年新设病房,提供周期性系统治疗。
病患年轻化需对症下药
“这些年的感受是,大众对中医的信任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到了特定时令,如黄梅天、三伏天、立冬,关节病、风湿病等病患都会明显增加。”祝永标说,为了更科学、清晰地为患者解释症状,他针对颈椎病的6种分型给予不同的基础协定方,如神经根型,大多表现为上肢放射痛、麻木,需要活血通经络,用鸡血藤、青风藤、地龙等;椎动脉型,大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眼花、视目不清、嗜睡等,则用半夏、白术、天麻、钩藤等。“这两类与混合型占患者比例超过六成,此外还有交感神经型、脊髓型等,后者只能通过手术减压,如果遇到此类症状,我们也会明确告知患者,希望能帮助其尽快寻求适宜的治疗方式。”
祝永标说,前些年,门诊少见40岁以下的患者,除非落枕、扭伤。如今,因电子产品的高强度使用,每天几乎都有10%的患者为中青年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