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绍兴的消费券为啥菜场也能用

  绍兴府山横街与府山直街路口,一家水果店挂起“本店消费券可用”的招牌,有顾客买了两盆奶油草莓,结账时,系统自动核销“40减20”的消费券,整个过程相当便利。在绍兴,消费券的使用场景覆盖了更多“小”场景,一眼望去,路边不少小饭馆、小超市、小菜场门口都贴有“可用消费券”的标识。“把‘可用消费券’这句话贴在这里可以吸引更多顾客。”有小店店主透露“生意经”。

  今年初,绍兴发放5000万元“普惠民生”消费券,主打全品类、低门槛等特点,至2月16日,这批消费券核销全部结束。据绍兴市发改委消息,此次派券共188.33万人次参与,惠及商户9.1万户,累计带动消费2.49亿元,撬动比为5.14,相当于每1元的补贴可以带来5.14元的消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曾做过测算,国内大部分城市,政府1元的有效补贴大概能够带动3.5元的新增消费。

  近年来,消费券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撬动“买买买”活力的重要手段。在长三角,杭州、宁波、南京、无锡等城市都曾陆续发放过消费券。撬动更多消费的同时,也免不了出现一些吐槽,比如抢券难度太大、优惠力度偏小、使用场景不够丰富等。

  究竟什么样的消费券才能戳中消费者的心窝?研究绍兴案例,得出的答案或许很简单:少一点套路,让消费券更加纯粹。

  红包

  1月20日起,绍兴发放5000万元“普惠民生”消费券,具体细则为“40减20”“60减30”“100减50”“160减80”,相当于五折,除了限制线上充值缴费、外卖、加油等场景,菜市场、小吃店、水果店等小店均可使用。

  记者在绍兴街头随机询问了20多家店铺,包括大型商超山姆,商场里的咖啡店、餐饮店、服装店等,路边的小吃店、水果摊等,这些店铺均表示参与了此次消费券活动。大多数商家表示“使用的人挺多”,用得最多的是小面额的“40减20”消费券。

  一家粤菜馆的老板告诉记者,该店从2020年绍兴首次发放消费券开始就支持核销,此后每次相关活动都会参与。“可惜平时生意太忙,我们自己都没抢到过消费券。”老板娘向记者“诉苦”后热情指导,“如果抢到了多张消费券,可以根据金额分开下单,多次使用。”

  “这次消费券效果还不错。”绍兴市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处副主任周亦文开门见山。

  发券的效果,一部分看核销率,指的是一张消费券发下去以后市民的使用率,比如发放了100万元,如果有70万元被用掉了,核销率就是70%。数据显示,此次绍兴“普惠民生”消费券金额核销率达到96.6%。

  让周亦文欣喜的不仅是数据,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和商家的参与热情都很高,氛围相当热闹。“在春节期间发券,对很多人来说,就像是‘过年小红包’,金额不一定多,但参与热情很高。”她颇为得意地说,“我80多岁的外公都抢到了券。”

  由于门槛低、力度大,该类消费券颇受好评,两轮消费券投放,分别仅用时67秒、74秒就全部领完。在社交媒体上,有人感慨,相比往年,今年“明显更拼手速”;还有人专门总结了抢券和使用攻略,收获了不少点赞与收藏。还有人向记者分享“偏方”:“抢券开始前重启一下手机,能提升成功率。”抢到券后,相应的消费券会发放至用户的支付宝卡包中,付款时直接核销抵扣。

  根据《2025年绍兴市消费券活动方案》,商家不必报名,由支付宝平台根据系统后台信息自动圈选。为数不多的限制条件,是需要将该平台的个人码升级为商家码。按照规定,绍兴市国控集团根据消费券活动推进情况提前打入足额资金,同时,为保证消费券资金核销规范,绍兴市国控集团、商家与支付宝平台的资金结算等活动结束后,经订单审核无误后进行结算。

  绍兴市民沈悦是消费券的拥趸,此前每轮的消费券发放,她皆有所斩获。在她看来,消费券的“满减”效果,让消费行为的性质一下子从“花钱”变成了“薅羊毛”,“有羊毛不薅就是吃亏,消费就痛快得多”。对她来说,绍兴这类消费券,金额不大、使用方便,提升了“薅羊毛”的体验,自然受到欢迎。但要是真打起算盘数一下,实际消费支出反而更多了。

  前不久,沈悦抢到一张“100减50”的消费券,此时她家里橄榄油快用完了,她准备去超市买瓶油,正好把券用掉。然后,在往返超市的途中,沈悦先后买了早餐、咖啡和鲜花,一算,“反而多花了不少钱”。最近,沈悦还换了新手机,“因为国补后再加消费券叠加下来,价格‘真香’”。此前,她一度犹豫换新,但价格微妙的优惠恰好成了改变天平的砝码。

  “薅羊毛”的想法,恰恰是消费券背后的逻辑。绍兴消费券使用门槛是40元,覆盖几乎任何生活消费场景,能直接惠及民生,从而释放了更多的消费动能。去年前三季度,绍兴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8.7%,增速在长三角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其中,消费券的作用不容忽视。

  平衡

  今年是绍兴连续第五年发放消费券。之前消费券发放的效果一度未达预期。

  绍兴是国内较早一批推出消费券活动的城市之一。2020年3月,绍兴发布《绍兴市促进消费提振信心行动方案》,打出促进消费“组合拳”。其中提到,绍兴将投放1.8亿元消费券,分6轮投放,每轮约3000万元,涉及餐饮、住宿、购物、健身、图书和信息六大行业。

  不过,根据一项关于消费券纾困商户的实证研究,绍兴当时发放消费券的效果平平。其中,第一轮消费券资金核销率仅为38%,随后这一比例逐步提升,至第六轮达到70%,但仍低于预期。专家分析称,当时绍兴消费券主要以组合券包形式发放,总面额超过500元,虽然看似优惠,但实际使用起来,有些券往往用不到,导致体验打了折扣。比如,从品类看,购物、餐饮类消费券的资金核销率最高,其次是手机消费券,而图书、住宿和健身消费券的核销率不足,均低于30%。

  这其实与绍兴的产业结构和消费市场有关。绍兴以传统制造业为支柱,尤其是纺织品、黄酒、化工品等行业基础深厚,且民营小微企业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绍兴经济“藏富于民”,人均收入较高。2024年,绍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898元,在长三角城市中仅次于沪杭宁苏4城。与此同时,这样的产业结构使得当地的消费需求偏向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消费文化较为保守,更多的是用于储蓄或支撑家庭日常开销,消费升级的步伐较慢,本地消费水平并不高。2024年,绍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08.1亿元,在长三角城市中仅排在第14位。

  大多数绍兴人的消费习惯,仍以餐饮、商超等生活场景为主,用消费券到超市买米、买油,是最普遍的选择。对于高端消费,有时就算有补贴,仍会让人感觉“太贵了”。此外,绍兴本地的高端商圈并不多,相比之下,很多绍兴人更愿意去杭州、上海等城市买衣服或进行高端消费。

  以住宿消费券为例,虽然近年来绍兴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如何将流量转变为留量仍是困扰当地的重要难题。去年,绍兴市限额以上住宿业同比增速仅为-5.5%。对游客来说,绍兴的夜经济并不发达,文旅场景较少,且与杭州、上海等城市距离较近,一日游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可想而知,住宿类的消费券很难受到追捧。

  “发券其实挺难的,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参与消费券工作这两年,周亦文感慨挺多。一开始,纾困商户特别是中小型民生服务类商户,是绍兴发放消费券的重要目标。随着时间推移,纾困以外,更要刺激消费需求,提振市场信心。

  这些年,为了适应形势变化,绍兴消费券经历了一个持续调整的过程。例如,降低使用门槛,优化使用体验,不限品类,只要抢到券,在哪里都能用;还取消了使用效果不佳的场景,去年,绍兴“普惠民生”消费券还支持加油站使用,但实际使用率并不高,于是今年就取消了。除了“普惠民生”消费券,针对不同人群,绍兴还推出了“新绍兴人”“绍兴人才”“绍兴有爱”等特色消费券。其中,面向到绍兴工作的“新绍兴人”,杠杆率达到1.5∶1,即“150减100”“75减50”,同样没有品类限制。

  绍兴的消费券由全市统筹发放,要平衡好各县、市、区的诉求也不容易。一方面,各地的服务业占比不同,越城区和上虞区的服务业占比较高,对发放消费券的热情也高,但部分区域商业并不是很发达,积极性就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绍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在投放消费券时,难免都有各自的小心思。例如,绍兴滨海新城正加速未来车城建设,区域内集合了一批汽车企业和4S店,并计划以此为基础打造大型综合性汽车文化圈。对当地来说,汽车类消费券自是重头戏,但对别的地方而言,汽车消费券的吸引力几乎无关紧要。同时,各县、市、区的财政承受能力不同,如何统筹也是难点。好在,在多次沟通中,多方博弈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回过头看,全市统筹虽然难,但在实际执行中优势明显。最终呈现出来,大家的体验也是更好的。”周亦文说。

  撬动

  从效果来看,绍兴此次“花小钱办大事”,用相对较小的扶持力度,取得较好效果。但从社交平台的反馈上,记者也看到一些吐槽。

  例如,有人觉得“标识不清楚”,不同种类的消费券适用范围不同,其中,“普惠民生”消费券大部分店铺都能使用,但若要用上其他特色消费券,有时还得询问商家是否支持。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很多商家打出“消费券可用”的旗号,宣传“绍兴消费券”,但只能核销“普惠民生”消费券,对于“绍兴人才”“新绍兴人”等消费券其实并不支持。

  还有人分享自己抢券失败的经历,提出“消费券申请太难”“明明在绍兴,却被系统识别没有资格参与活动”。除了全民参与的“普惠民生”消费券,绍兴其他类型的消费券大多采用申请、抽签或定向发放等方式,认定过程较为麻烦。同时,为了避免黄牛倒卖等,采用了较为严格的风险防控机制。如此一来,难免有人被“误伤”。

  周亦文向记者透露,这两年收到不少投诉。有时候,她也觉得委屈,甚至还被骂哭过。“有的建议是有效的,比如拓展消费场景,增加对‘谷子’等新兴业态的支持。但有的说法就让人哭笑不得。”她说起最近的一个投诉,起因是有消费者为了使用“40减20”的消费券,特意去线下购买电影票,花了140元,一查线上价格更便宜,便有些破防,遂投诉。周亦文也无奈,“其实很多平台都有自己的优惠活动,不一定非得用消费券”。

  消费券并不是万能的。记者好奇:“未来还会继续发放消费券吗?”周亦文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她认为,对绍兴来说,消费券的撬动作用已经接近边际效应,在资金投入上很难再增加,只能在精准适度方面做文章,更加注重挖潜扩容,比如,进一步降低门槛,发放5元、10元小额无门槛券,同时想办法融合夜间经济、City Walk等新场景新业态,不断丰富消费新体验。

  “消费券只是个由头,它可能是你出门的理由,或者是一次冲动消费的原因。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链接更多线下消费场景。”周亦文如此总结。

  刺激消费,真不需要那么多花头。早在2020年,长三角城市纷纷开启首轮消费券发放时,时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先海曾提醒,地方政府在制定消费券使用规则时,应当多思考下目标群体以及他们真正的需求,而非仓促上马、跟风发放,甚至一发了之。时至今日,发放消费券早已不是什么刺激消费的噱头,只有让消费券更加纯粹,让消费券使用更加便捷,才能使消费券发挥更大作用。(记者 朱凌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1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