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产业>创意产业

黄梅戏,你是徽风皖韵最响亮的表达

  原标题:【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报道】黄梅戏,你是徽风皖韵最响亮的表达

  央广网合肥9月11日消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018年,对黄梅戏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国字号”的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将在9月27日隆重揭幕,许多戏迷早就引颈期待了。

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海报

  今天,文化和旅游部在京举行艺术节新闻发布会。按照“三年一大节”的举办周期,今年是“大年”,艺术节呈现不少亮点:

  来自皖、鄂、苏、赣、粤5省16市的剧团捧出31台新戏申报参演,创历史新高,其中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创排的《邓稼先》和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创排的《老支书》作为开闭幕式大戏亮相;不光大戏余音绕梁,皖江8市的黄梅戏小戏展演风头很劲。在传承这边,首届中国(石牌)戏曲论坛、安庆稀有剧种(声腔)展演也会热闹登场。

  10元惠民票价、黄梅戏全国巡演、全国戏迷“八方贺黄梅”, “白天看景、晚上看戏”,100多场活动汇聚成真正的“黄梅热”。

  今年也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年份。

  今年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逝世50周年,早在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专门制作了节目《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纪念人民艺术家严凤英》。黄梅戏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严凤英时期”迎来了解放后的第一个春天,它的芳香时至今日仍在飘逸。

  1978年,在经历了艺术的荒芜之后,于1969年解散的安庆黄梅戏剧团重新恢复。也在这一年的5月,中共安徽省委为严凤英平反。秋天,安庆黄梅戏剧团新招收训练班学员,如今已成为黄梅戏新一代领军人物的韩再芬被破格录取。恰巧的是,韩再芬出生在严凤英去世的1968年,成名也都在小小的16岁之龄。许多人充满善意地将韩再芬比作严凤英的“转世灵童”。

  改革开放的80年代前后,正是黄梅戏的“第二春”,那是黄梅戏扬眉吐气的年代:古装剧、电影、电视剧黄梅戏争奇斗艳。

  历史轮回到今日,作为黄梅戏发祥地的安徽,正赋予它更多的使命。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要求推动黄梅戏“强起来”,省长李国英要求“推动以黄梅戏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唱起来、走下去、走出去”。

  千百年来,搭台唱戏,曾是中国社会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如今,安徽大大小小的黄梅戏剧团下乡,传统戏曲重又成为乡风文明的连接纽带。

  戏曲无国界。

韩再芬表演黄梅戏《徽州女人》

  2010年、2018年,韩再芬的表演艺术史和她所代表的黄梅戏艺术形式,两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永久保存,这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后的第二位。

  2017年8月,就在中国的“七夕”,由安徽演艺集团董事长董庆率队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希腊当地古老的文化节上演出《天仙配》,“七仙女”第一次走进西方古典戏剧的故乡。

  一个多月前,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给安庆市委市政府发来感谢信,今年7月12日—15日,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创排的黄梅戏《玉天仙》作为中国唯一受邀剧目,参加首尔第三届韩国戏剧节,荣获“最佳国际剧目奖”。

  而现实,更会涌现出哪些新的期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从“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到“戏曲达沃斯”,是全新的舞台。

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实景航拍全景图

  8月,冒着酷暑,安庆怀宁县石牌镇的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启动了如火如荼的建设,先行起步的是戏曲创新区和小镇客厅项目。

  “徽班昳丽,始自石牌”,石牌被称作中国戏曲的圣地,是闻名遐迩的“戏曲之乡”。严凤英、丁永泉等一大批黄梅戏前辈均学艺并成名于此。“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一直传承至今,这些年,当地的新声、金义黄梅戏剧团等民间剧团十分活跃。

  2017年9月,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做出批示:“积极推进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完善规划设计,注重特色塑造,促进戏曲传承创新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融合推进。”

  同年9月,省长李国英到石牌调研特色小镇建设,他要求石牌充分挖掘和开发得天独厚的戏曲文化资源,加强戏曲人才培养,推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打响戏曲文化特色小镇的品牌。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虞爱华多次到石牌具体指导工作。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文化部等部门的领导也相继踏访石牌。

  石牌,正掀起中国戏曲界新的旋风。

  目前,石牌正按照“诗意漫生活 戏曲达沃斯”的概念打造中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地标。

  今日的石牌,街道斑驳,当年的繁盛几近湮没,但可以想象,几年之后,这里会矗立起一座座新的文化建筑。拟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除了石牌黄梅戏艺术中心、严凤英大舞台、韩再芬工作室外,还涵盖延伸到中国戏曲的所有方面,显眼的就包括:徽班进京文化长廊,高朗亭、程长庚、杨月楼纪念馆,旌宁、江西、湖北会馆,地方戏曲文化传承中心、戏曲梅花艺术中心……

  徽风皖韵,真正规划了一处面向世界的群体性的灿烂舞台。

  千年小镇,将再创新千年。

  今日石牌的再生,不能不说是因了黄梅戏如“天仙配”一样引来的“姻缘”,而站在石牌展望未来的黄梅戏,又多了一份从容和惊喜。2013年春天,时任安庆市委书记的虞爱华参加全国“两会”,在会上发言说,“我有个很大的梦想,把安庆打造成中国戏曲之都”。他其实表达的是许多市民的心声。

首届“京黄故里”石牌戏会

  2015年8月,安庆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支持戏曲创排和展演展示对外交流。这一年,中国五大剧种第一次齐聚安庆;也在同一年,安庆市黄梅戏研究院加大了黄梅戏起源、声腔等研究工作,当地的岳西高腔、潜山弹腔、宿松文南词、太湖曲子戏、怀宁怀腔、望江龙腔、桐城歌等19个稀有剧种掀开了保护传承发展的新乐章。

  今年,作为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传承发展基地,安庆又将《安庆市黄梅戏保护和传承条例》列入立法计划。

  当石牌、当安庆真正成为“戏曲之都”,呈现百花齐放、兼收并蓄的繁荣景象;当黄梅戏不光标榜自己是文化名片、更是城市乡村共享的文化生态;当黄梅戏走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阶段,进入“文化搭台、文化唱戏”的里程,安徽会带给世界怎样厚重的文化财富呢?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从《天仙配》《女驸马》到《徽州女人》《徽州往事》到《大清名相》《邓稼先》,黄梅戏弘扬的,其实是“安徽风骨”。

黄梅戏《大清名相》和《邓稼先》剧照

  安徽、安庆之所以成为京剧、黄梅戏及其他剧种唱腔的肇始之地,是同它悠久灿烂的人文地域文化相辅相成的。安庆曾处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端位置,桐城派领一代文风。

  京剧、黄梅戏曲调或慷慨悲壮、或婉转悠扬,能够直击人心、绕梁三日,无不是拜这片神奇土地的滋养所赐。

  黄梅戏经久传唱的曲目《天仙配》,它唱出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它呼唤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恰恰映照了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的内心:淳朴善良、聪颖灵秀。

  因而,人们常常以“两黄”(黄山、黄梅戏)来表达对安徽的美意。

  2015年韩再芬凭《徽州往事》的演出,第二次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成为黄梅戏艺术领域“二度梅”第一人。连同此前同样由韩再芬演出的《徽州女人》,黄梅戏浓浓的徽州文化情调,表现出的,始终是对徽风皖韵的致敬。

  2015年,由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排演的《大清名相》在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上亮相,剧中主角张廷玉由省黄梅戏剧院艺术总监、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扮演。这部戏表现了安徽桐城走出的“大清名相”——张廷玉严于律己、严惩贪腐的故事。该剧荣获中国戏剧文学最高奖——第22届曹禺剧本奖。而安庆即将创排的另一部黄梅戏《六尺巷》,讲述的是张廷玉的父亲、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流传下来的桐城“六尺巷”故事。

虞爱华主持召开黄梅戏《邓稼先》创排研讨会

  自2016年起,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开始筹备新戏《邓稼先》,讲述了安庆走出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矢志报国的情怀。剧本先后十多次易稿、两年时间反复排演,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虞爱华到现场观看指导,这部戏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艺品牌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当邓稼先、张廷玉从记忆中走出,当安徽借助黄梅戏,将这方水土所孕育的乡风家风、人文精神传颂,得到的,一定是更多的关注和掌声。安徽正站在崛起的大地上,文化的复兴,给予江淮儿女的,是一份更多的自信,是对脚下土地的认同,是对根和魂的溯源。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把舞台让给年轻演员,让黄梅戏看到未来”!

  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青春版《天仙配》上演,AB两组,主演都是90后:江李汇、钱霖;潘柠静、谢军,连饰演傅员外的周海峰也才26岁。

再芬黄梅的校园文化之旅

  这是2016年的12月9日,这个冬天的演出流淌着青年演员的热血。20岁的江李汇演出结束后,她发了朋友圈:“6岁那年妈妈带我去电影院看了一场严老师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一颗小小的黄梅戏种子在我心中发芽了。真的没有想到,20年后的今天我能够有幸站在安徽大剧院的舞台上做一回属于自己的七仙女!”

  之前的10月国庆,再芬黄梅推出的“今日头牌,青年名角个人专场”粉墨登场,首推青年名角王泽熙,隔年又推出余平、张恒专场。

  台上英气逼人,台下亦是青春勃发。

“有戏安徽”首届全国戏迷春晚海选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安徽省委宣传部、文化厅、教育厅举办的“徽风皖韵进校园”,安庆市相关部门举办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还有“全国黄梅戏戏迷嘉年华”,省市院团都格外看重:跟大剧场演出一样的行头、一样的舞美灯光。用韩再芬的话说,只有让年青一代欣赏到真正的黄梅戏艺术,他们才会真正喜欢上。韩再芬坚持校园演出要收5元、10元的门票,她说,付出才会珍惜。

  这些年,当其他一些传统剧种台下白发苍苍一片,安徽黄梅戏的年轻受众却越来越多,形成了特有的“黄梅戏现象”。

  韩再芬的“韩粉”、黄新德的“黄粉”、余淑华的“余粉”......

  2017年9月22日,在虞爱华的大力倡导下,安徽演艺集团推出的超清iTV和iTV 手机客户端“有戏安徽”专区上线,对在安徽大剧院上演的黄梅戏“红梅赞”进行现场直播,这一全国首创之举开了传统戏曲的新型直播之路,当天有2万多名用户收看直播。

  安徽演艺集团再接再厉,又在线上线下敲锣打鼓地举办“首届全国戏迷春晚”。

  在线、在“手”,相比银发一代,弱冠之辈的欣赏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他们熟悉的表达是“弹幕”、点赞。

  当传统戏曲真正找到自己与现代生活的交汇点,它的前途必会更加光明响亮。

  (央广网记者 孙叶 徐鹏 张宣剑 徐秋韵)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93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