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产业>创意产业

“戏剧磁场”让奇思妙想变吸睛之作

  原标题: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创周”“扶青计划”作品热演

  “戏剧磁场”让奇思妙想变吸睛之作

  热情的新疆音乐在传统室内乐“推波助澜”下碰撞蓝调音乐,阿卡贝拉和马头琴构成奇妙复调,击节乐音凝聚跨越民族的和谐之歌……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艺术创想周”上,集结8部中外音乐创新之作的跨界融合艺术剧场《东去西来》在上戏首演。以舞美影像创造“戏剧磁场”,以实验歌剧链接西方与东方,以肢体语言述说北上广年轻人奋斗,艺术家把奇思妙想变成吸睛之作,通过艺术节搭建梯子攀向更高峰。

  什么样的作品被选中

  “我的同事、学生们都参加过青年艺术创想周。”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带头人,《东去西来》策划人代晓蓉博士对青创周了如指掌:“青创周倾向于富有当代感的跨界舞台作品。”她用“形散神不散”总结 《东去西来》,8部作品以高科技视觉影像作为叙事主线,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音乐元素,加之器乐、歌唱、舞蹈、绘画等构建亦真亦幻的舞台。

  作为“青创周”首部亮相作品,《东去西来》完美体现艺术节鼓励创新作品“融通中西、贯穿古今”宗旨:《祈愿》作曲家摘取印度诗歌为歌词,转译成维吾尔族语,以流传在中亚细亚、格鲁吉亚的民歌润腔来演唱。《知音》通过对书法形态的观察,重构音乐与影像的关系,运用计算机“聆听”,实时跟随音乐节奏,使音乐变成“书法”,得到视觉化呈现。《击节》以云南佤族木鼓、呼麦与多媒体影像交相呼应,生命在乐声中被渐渐唤醒而悄然生长。舞蹈家黄豆豆在《东去西来》贡献了自己的创作《镜·界》,展现文化认同过程中不迷失自我、获得文化自信的主题。舞台中央安置一个虚实并置的剧场空间,黄豆豆的真人舞蹈与影像交错出现,与乐音相辅相成,互为镜像。

  相隔两天,黄豆豆又出现在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舞台。昨晚,他指导的“扶青计划”作品《微缩空间》在“青创周”首演。四位舞者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展现都市中的“你我”,舞台装置设计犹如城市建筑,汇成另一种“语言”,与舞者无形对话。黄豆豆反复提醒主创杜彦昊,“做加法也做减法,突出重点,找到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

  作为“扶青计划”多年评委,也是青年艺术家的导师,黄豆豆说,“我常提醒自己,不能把我的观念强加给他们。不是让年轻编舞者成为第二个‘我们’,而是要帮助他们去发现更新的自己。”

  什么样的人获扶持

  昨天下午,“扶青计划”实验歌剧《皮》主创王峙儒和艺术节嘉宾聊了两个多小时。和杜彦昊一样,王峙儒同样有海外求学经历。曾为美声男高音的他演而优则导,《皮》让蒲松龄的《画皮》有了现代版“演绎”:“《皮》中每个人进退两难:妖处在食物链的底层,不得不靠吃人心生存;王生一介书生被迫从商,才能养家糊口;妻子隐忍丈夫爱上别人,即便心中有恨也无法离开。”《皮》的指导、著名编剧喻荣军解释《皮》入选“扶青计划”理由:“对中国传统故事的全新诠释,国际化班底、声乐与肢体结合的方式新意良多,甚至可以给行业以启示。”

  7年来,“扶青计划”委约78位青年艺术家65部原创作品,分析主题不难发现:对西方经典的中国式重演,东西方艺术拼接融合,对原生态艺术的当代“新读”,最受青睐。

  抓住“融通中西、贯穿古今”这个大主题,就能成为艺术节宠儿吗?编剧章楚吟不这么看,2013年她在青创周推出皮影动画戏剧《沃沃WOWO》,将皮影与真人动画结合,演员有韩国人,负责伴奏的是法国人,表演皮影戏的则是上戏科班学生。从题材到阵容,《沃沃WOWO》看上去很符合艺术节标准。然而,章楚吟和同伴经过近半年修改,全国范围内一轮轮选拔,“像晋级赛,面对挑剔的大腕评审,一刻不能松懈”。她表示,“‘跨界’讨巧,但在‘扶青计划’里,我们一遍遍被要求:不要迷失艺术本体,哗众取宠。”继2017年她参与装置戏剧《空盒游戏》入选扶青计划,今年她的新编京剧《草芥》将亮相艺术节“节中节”。

  《皮》首演结束,王峙儒手里多了三个国家和地区艺术节总监的名片。他发现,从百余位竞争者中“厮杀”而出,走到“扶青计划”,还有更严酷的“考试”在后面,“从全剧结构到舞台呈现,香港新视野艺术节负责人给了我不少建议。首演结束,我们进入另一个孵化阶段。”扶持青年艺术家,是近年各地文化发展热门,王峙儒强调,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不求回报的态度,最让他动心。观众则给了他惊喜,“普通观众有愿意看《皮》的冲动。‘扶青计划’培养我们的同时,也在培养观众。”

  这个平台为何吸引人

  正在举办“青创周”的上海戏剧学院,踏进校门像登上舞台。飘着细雨的夜晚,舞者们在露天草坪跳《器·气》,观众屏息观看,安静得犹如室内。篮球场《王的名义》、草坪《消失的时间转身》、餐吧《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处处有戏。除了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还有东张西望的孩子、一脸探究的中年人、头发花白的老人。艺术不需要太多目的,有观众,就有舞台。

  青创周上,日趋国际化的邀约作品持续“走进来”,形成“良性循环”,在激发源源不断的原创力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勇敢来试。30余部来自世界各地的邀约作品,包括阿德莱德艺术节颇受青睐的跨界音乐作品 《茧》,爱丁堡艺穗节独放异彩的视觉戏剧 《一封信》。中国香港作品《武·狮舞》将现代舞融入传统狮舞,中央戏剧学院话剧《鸟人》、中国戏曲学院小剧场昆剧《画狐》等均是文教结合的典范。年轻的创作者们说,“被看见,被讨论,就是成功。”

  借着艺术节之机,爱丁堡艺术节节庆总监、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院长、斯坦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等名家讲座将青创周“塞满”。上戏还办了大学生短片电影计划竞述会,从全国投稿剧本中筛选出16组入围主创,面对面宣讲,用3分钟时间看谁能抓住现场评委与观众的心。

  喻荣军乐意将自己的经验与年轻人分享,“这个平台越做越好,越做越专业,让上海国际艺术节以另一个面貌在世界上进行展示,不光引进剧目,还可以产生剧目、产生创意,让更多人找到机会展示自己。”代晓蓉说,“上海有着海纳百川的基因,这里聚集海内外的艺术家和大批精英人才,开创更多高质量的创作平台,实现艺术多元繁荣,也是大家未来努力的方向。”

  (解放日报记者 诸葛漪)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69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