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产业>创意产业

南京博物院“藏”戏院 每年300多场演出都爆满

  原标题:天天演老戏 南博“藏”戏院

  新昌调腔在南博老茶馆演出古老剧目《关云长千里独行·挂印/挑袍》。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每天下午两点将至,南京博物院非遗展示馆的老茶馆内,八仙桌上茶香四溢,八仙桌旁宾客满座,观众中既有银发如雪,也有青丝如瀑,还有牙牙学语的小娃娃。这里展示的是戏曲、曲艺等非遗项目,每年有300多场表演,几乎场场爆满。南博非遗研究所所长陆建芳说:“把非遗作为展品,展示的不仅是作品还是过程,包括人的技艺。”

  这间明清风格的老茶馆,由400平方米的地下室改建而成,当时请苏州古建筑匠人精心打造一座仿古戏台,戏台的穹顶和匾额都是老物件。2013年11月,南京博物院非遗展示馆正式开门迎客,一晃5年过去了。如今,去南博老茶馆品茗听戏,已成为许多南京人的休闲方式。

  店长李劲松在南博老茶馆工作服务了五年,见证了一个传统博物馆变成常年活态展示非遗表演艺术的市民公益文化空间。李劲松如数家珍:“游客逛了大半天博物馆,走到这里发现有地方坐下歇脚,茶水套餐才10元,一重惊喜;仔细欣赏戏台上的表演又会发现,这里的戏太好了,昆曲、京剧、越剧、锡剧……从江苏地方戏到全国各地非遗剧种,样样都有,编排独到、内容丰富,二重惊喜。” 家住南京后宰门的吕老爷子八十多岁了,自从四年前发现了这个妙处,每逢晴天必会来此坐上一个下午。“老爷子已经把茶馆当成自己家了,整个人的心态都变年轻了!”李劲松说。

  除了老年人,专程来老茶馆看戏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蒙古族小伙子杨晓龙是一位援藏志愿者,5年前来南博参观后,老茶馆就成了他心底的念想。之后几年,他多次来宁办事游玩,第一站都是南博老茶馆。像他这样依恋南博老茶馆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很多。

  据不完全统计,5年间,仅来老茶馆演出的戏曲院团就有40多家,覆盖18个剧种,其中既有世界级非遗昆曲、国家级非遗京剧、越剧等全国性大剧种,也有省级非遗锡剧、扬剧、淮海戏、徐州梆子戏等江苏地方戏,还有平常难得一见的外省非遗剧种如浙江婺剧、山西晋剧、陕西秦腔、山东柳子戏等。

  谈及剧目和剧团的选择,陆建芳说,“我们挑选团队,有三个标准。首先,优选那些演出传统剧目较多的剧团,比如省昆剧院,他们优秀传统折子戏就有上百出;其次,看重传承,给新人展示机会;第三,选择那些虽然濒危但依然坚守的团队,比如南京白局、山西老腔,希望通过南博这方小天地,给他们更多演出机会。”

  古老剧种新昌调腔刚刚到南博驻场演出7天,团长王莺说,这么持续、系统的外地驻场表演是“头一回”,因此带来了各种化石级剧目,“南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南博更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的场所,这里的观众懂戏,我们非常愿意来此演出,来南博找朋友。”

  南博老茶馆活态展示非遗的创新举措,实现了文物的静态展陈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有机融合,完成由“文物”到“人”、由生产性保护到生活性保护的转变。陆建芳认为,非遗走进博物馆,不光要保护下来,还要传承下去。为推动江苏省口头表演类非遗项目的有序传承,南博老茶馆除每天有活态展示外,还在非遗剧场创设“锡剧演出联盟展演”“梅花戏剧节”等品牌展演活动和师徒同台、优秀青年演员专场等,为地方戏曲文化传播以及青年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有人传,有人承,才能使非遗项目走进人们的生活中,活在当下。” 陆建芳说。

  (新华日报记者 高利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91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