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产业>创意产业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高淳非遗小马灯“跳”进校园

  原标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挤压陈规陋习空间

  高淳非遗小马灯“跳”进校园

高淳小学生排练“非遗”小马灯。 本报通讯员 马连平供图

  咚咚锵、咚咚锵……这两天,高淳区漆桥镇联谊小学操场上锣鼓喧天,32名小学生身骑“竹马”手拿彩旗,正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马灯”的排练。孩子们不时变换五角阵、双排道、“天下太平”摆字、出烈马等阵型,引来现场一阵阵喝彩声。

  据了解,小马灯在高淳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元代末期,曾因战火停演,1938年前后新四军驻扎在高淳西舍村,村民曾为新四军表演小马灯。小马灯是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以《三国演义》《岳飞传》为背景,表演敲锣打鼓和古战争中的阵法,是岁末年初农民喜庆丰收和欢度春节的重要民俗表演活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曾经的老物件、老手艺也正面临着消失的处境,急需保护和传承,小马灯也不例外。

  谈及为何将“非遗”小马灯推广到校园?公益组织南京市爱心传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马连平说,他自己是高淳本地人,这些年伴随着一些老人的去世,懂这一行的老人越来越少,在曲谱、阵法上,若不打造这样的项目,农村小马灯的传统文化可能会消失。当地的老艺术家们希望家乡的根一直延续传承,而恰巧中心在联谊小学有驻校社工,去年便牵头成立了由老艺术家、学校老师、小学生组成的“小马灯艺术团”,把非遗小马灯项目在传承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它生存的时代元素。

  听说公益组织要在学校里开设小马灯项目,漆桥镇油榨村七十多岁的老艺人孔祥庆主动请缨,全程支持,从小马灯的道具准备、队员选拔,再到阵法排练、锣鼓演奏,他都坚持在现场指导。

  老人告诉记者,村里老人也常聊到很久没有看到小马灯表演了,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看到。正好学校要做这个事情,他就加入进来,教会孩子,把小马灯传下去,同时请孩子们给村里老人表演。这样,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还给村民们增添了一项有益的文娱活动,对于移风易俗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马灯成员都是由乡村儿童组成,其中有个小男孩,叫孔浩南,原本比较羞涩内向。在排练中,他无意间发现,孔浩南音乐感比较强,鼓打得很棒,很快在老艺人的引导下,他掌握了所有曲子的打法。一年来,孔浩南逐渐成长,鼓打得越来越利索,还主动去教其他同学打鼓,渐渐变得开朗多了,任课教师也常说孔浩南变化大,积极开朗,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期末考试结束了,这几天有时间练习了。等过几天,我们有机会就去给村民表演,想想都很激动。学习跳小马灯,同时能了解各种跳法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感觉非常有趣。”孔浩南开心地说。

  据了解,在校园推广“非遗”小马灯项目,该公益项目得到了团市委、高淳团区委、漆桥镇文化站等的支持,漆桥中学校友、松辉国际、柯菲平基金会、奥运冠军报恩基金也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个长期的过程。下一步,我们打算通过网络平台募集资金,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希望能在更多的学校推广小马灯项目。”马连平表示。

  (南京日报记者 马道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57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