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作坊在上海杨浦诞生,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许宁昌 摄
中新网上海3月23日电 今后,江湾面花、京剧脸谱制作、麦秆画、微雕、杨浦社区布艺画、杨树浦大龙灯等手工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将在双休日走进非遗工坊, 展示作品,与普通民众互动,把并教授技艺。
3月23日,非遗工作坊在上海杨浦诞生,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据介绍,非遗工艺坊的发展将推动传统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影响力活动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名片,从而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非遗工艺坊设立了“同济大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 当日,“合作基地”同日揭牌成立。同济大学的留学生们成为了杨浦非遗工艺坊的首批体验者。 来自马来西亚的大一学生Ng Kai Jun表示,这是其首次在中国参加非遗展示交流活动,并感慨,中国文化如此多元。向微雕非遗传承人学习体验核雕制作的 Abhinav Pradhan来自尼泊尔,是医学院二年级学生。传承人在橄榄核、松子、杏仁、樱桃核上雕刻作品令其惊叹不已,这位留学生说,对核雕艺术非常感兴趣,精致小巧的核雕制作颇具匠心,希望今后能继续向传承人学习。 在非遗工坊,记者看到,精致的非遗手工艺作品吸引了众多民众前来观赏,其中有不少是年轻人。
当日, 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节“3·23”文化服务日杨浦区主题活动启动。该区文化和旅游部门表示,希望通过校区联动推进传统文化进高校,利用青年中心平台,整合非遗资源,实现对青年群体的文化服务与美育教育。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红色文化、工业遗存……上海杨浦区文化历史底蕴深厚。进步青年留法勤工俭学启程地——黄浦码头、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杨树浦水厂、远东最大火力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这里的每幢老建筑,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该区正致力探索文旅融合,将区域文博特色建筑串联起来,形成有宽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特色线路。
同日,“历史的回声——杨浦文物历史建筑”项目上线,打造可阅读、可漫步的滨江公共空间,将大大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深化文物保护。
据透露,此前,上海知名水彩画家 以“杨浦百年市政记忆”为主题,进行水彩画创作。以“大上海计划”历史建筑群为代表,他们共创作了20幅水彩画作品,并编入《“回望辉煌”---杨浦百年市政水彩画作品集》,以艺术形式讲述杨浦百年市政的文化底蕴。 这本水彩画册亦于同日与民众见面。
(中新网记者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