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舟山嵊泗,渔民蘸海作画,靠海而歌,已成为如今嵊泗独特的海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画以其鲜亮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和浓郁的海洋特色成为海岛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舟山嵊泗如何让渔家号子雄浑有力?让来自海洋的力量贯穿其中?
借东风,让手艺传承有信心
撒网捕鱼、祭海出航、晒鲞织网,一幅幅凝结着浓厚海洋气息的渔民画不仅是舟山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全新生产力。如何推动民间艺术转化为生产力,一直是困扰当地政府和渔民画传承人的难题。
“有情怀而无效益”已成为众多渔民画发展的桎梏。“渔民画成本不算高,但像我们这样的小工作室,利润十分微薄,能坚持到现在,除了对民族传统非遗文化的坚守,当然也离不开国家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嵊泗县菜园镇全夫画室的负责人王全夫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通过税收新政策,一年可以减税近两万元。”有了这一阵“及时雨”,更有继续努力下去的动力。
据了解,渔民画发展多以工作室为主,本小利薄市场狭窄,一副凝结着画者智慧与汗水的画作往往卖不到较高的价格。不仅如此,渔民画因其小众的审美,常常不能获得大市场的青睐。工作室的经营举步维艰,不仅需要信心更需要恒心。
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的出台无疑为这些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了一道助燃剂。王全夫将新政比作一把火,帮助非遗的“星星之火”熊熊燃烧。确实,实实在在的税收红利持续发挥杠杆效应,提振非遗继承人创业创新,不断深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心。仅嵊泗一地,渔民画作者的队伍就从原来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50多人,从原来的业余文化创作人员发展到现在乡镇、社区的渔民、渔嫂们,甚至是外来务工人员。渔民画家创业动力不断提高,渔民画创作队伍也得以壮大。
及时雨,让文化传播有底气
嵊泗渔歌是唱渔民和渔家的歌,也是渔民自发创造的音乐文化。早年舟山的祭海活动中,渔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了解,2009年,嵊泗渔歌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几经挖掘,几经弘扬,嵊泗渔歌在嵊泗县文艺工作者的挖掘与再创造后,成为了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从海岛到大陆,从小地方到大城镇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梦想。”谈到嵊泗渔歌的发展,岛城艺术合唱团的沈琴球表示前路漫漫,但是有信心也有力量。
“成本降低和细致服务,确实减轻了合唱团很大压力,让我们更有底气带着嵊泗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沈琴球表示在走向更大舞台的路上不仅有他们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鼓励。以税务为例,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让小微企业走出去有底气有信心,而优质高效的税收服务更是锦上添花。
新突破,初心碰撞让非遗产业有活力
近日,一幅幅制作精美、寓意深远,名为“红利到港”系列渔民画正在展出,浓浓的“税味”在色彩亮丽、结构大胆的渔民画中完美体现。
为了让减税降费政策深入人心,他们把渔民画与税收宣传的大胆结合。如嵊泗县税务局“减税降费”宣传辅导队与胡章夫渔民画家一同将民间传统技艺和税收宣传巧妙结合起来,将线条、色块的艺术与数字、政策完美融合,在传播新政的同时传承文化之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渔民画不仅仅是作品,更是传承和发扬非遗的初心,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能将非遗与税务元素结合,无疑有利于双方的互促互融。”胡章夫说。
除了税务和非遗的双向互动外,嵊泗县税务局也一直以保护“活化”传承为目标,不断探索创新纳税服务方式,对当地所有的非遗文化继承人及经营户进行了全面梳理,选派党员干部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管理与服务。进一步激发非遗产业活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型发展保驾护航,以税务人的初心使命守护非遗传承。(顾迎亚 吴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