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探索“互联网+智慧人饮”新模式,实现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水质达标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4个100%”—— “智慧农饮”让群众用水安全感“触手可及”
图为大通区“智慧水务”云平台数字化管理系统。记者 张 越 摄
近日,大通区孔店乡新街村群众闫其国发现路边水管被三轮车碰断,影响了村民用水安全,随即拨打了“0554—2519210”24小时客户服务电话,工作人员通过“智慧水务”云平台数字化管理系统,迅速下达指令,安排管护人员上门服务,仅用时约2小时就完成了维修任务。“‘智慧水务’云平台于2021年10月上线运营,实现了对流量、水压、水质等各类运行信息实时采集、传递、分析、处理,做到发现、解决问题‘一键直达’‘闭环管理’,以数字化赋能农村饮水安全。”大通区农业农村水利局负责人陈松告诉记者。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千家万户、民生福祉。近年来,大通区先后投入资金1亿元高标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铺设主次管网1035公里,安装智能水表1.9万户,并探索出“互联网+智慧人饮”投、建、管、服新路径,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水质达标率、自来水入户率、供水保证率“4个100%”,让群众用水安全感“触手可及”。
下好“一盘棋”,构建“1+3+5”信息化智能化控制体系
大通区坚持信息化赋能,实施水利云升级、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供水网络提升工程,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程信息化控制、精准化管理。
前端平台建设一体化,基于全区“智慧农饮”主平台,建成智慧水务工程管理系统、营业收费系统、智能抄表APP等三大信息化管理系统,植入智能监控、工程管理、水费管理、物资管理、用水节水管理五项应用系统,构建起“1+3+5”信息化智能化控制体系。中端平台管理精准化,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对流量、水压、水质等各类运行信息实时采集、传递、分析、处理,将各个节点的数据汇集到智能管理平台,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手机即可随时随地进行远程监测、调度,达到多级泵站和节水点智能联调、水质在线监测、跑冒滴漏等事故精准判断和及时准确处置。末端平台服务人性化,开通“大通智慧人饮”公众号,群众足不出户即可通过微信缴费、查看用水信息、申请停用水,做到明明白白放心用水。
编织“三张网”,提升农饮网络服务质效
大通区不断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网、信息网、服务网,提升农饮水网络服务质效。
加强工程网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采购、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五统一”要求,分年实施“2018-2023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稳步推动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加强信息网建设,依托“智慧农饮”平台,加快实施“水源-水管-入户”全流程数字采集工程,加大供水监管、生产、服务应用系统整合力度。加强服务网建设,采取“EPC+0”(设计、采购、施工+运维)模式,由区农水局统一管理,组建农村供水运行管护公司进行维护管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整合优化资源,全区农饮管理人员减少50%,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0%,水费收缴达到97.8%,实现了节水、降本、增效目标。”陈松告诉记者。
健全“三项机制”,保障农饮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大通区着眼农饮建设“前半篇”文章和运营维护“后半篇”文章,同步健全水源监督、资金筹集、运营管护三项机制,保障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坚持城乡同水源,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利用城区首创水务的水源对农村地区水源进行全部替换,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水价较城市自来水低近30%;依托现有深井泵站,在居住集中、用水需求较大的区域设置了16处备用水源,保障应急用水需求。坚持资金同使用,积极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券资金,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群众自筹资金,专项用于管网改造及延伸入户工程建设、设备自动化改造、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坚持运维同管理,加快推进农饮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工程管护运行者筹集为主、政府绩效考核进行奖补为辅”的管护机制;探索建立全区“放心水”评价标准体系,统一供水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和制水生产标准;依托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城乡供水进行全过程监管,保障群众吃上“放心水”“优质水”。
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