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定,公租房的承租人去世后,没有直系亲属,或者符合条件的直系亲属没有进行承租变更,应由政府将房屋收回,供应给正在轮候的其他保障户。但如今,我市部分公租房去世承租人中,不仅相当一部分联系不到任何亲属到现场认领和清理遗物,部分房屋里还居住着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其他人。近日,市房改办发布公告,希望135户已死亡承租人的亲属能尽快与相关单位联系,否则将按照法律规定对房屋进行清理清退。
“根据政策规定,我中心对公租房进行排查。经复核,部分公租房承租人已死亡。为妥善处理承租人的物品,在多渠道查找该承租人亲友未果的情况下,现发出公告,望承租人的亲友在公告之日起90日内与公租房管理单位取得联系。逾期未联系的,我中心将按租赁合同及相关法律规定处理……”近日,市房改办通过媒体发出的这则公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记者看到,公告中的135户保障户涉及西善花苑、摄山新城、百水芊城等多个保障房项目。
市房改办主任秦玲告诉记者,此前他们已经请求公安部门通过承租人当初登记的户籍信息进行过一轮查找,但均没有找到可以联系上的亲属,“我们还在通过殡仪馆试图联系当年将这些死者送往殡仪馆时的联系人,希望从中查找出线索。”
据悉,在各种途径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房屋产权单位将联系街道、社区、民政、公证、公安等相关人员到场,将室内遗物搬至指定地点进行封存,对于桌、椅、床等大件物品,将由第三方评估公司评估后运至旧货市场处理。处理所得资金将设立一个账户,以便可能会出现的亲属领取。
虽然这135户保障户已经去世,而且至今也没有可以联系上的亲属,但工作人员走访时却发现,部分房屋中还有人住,但要想敲开门问清楚是谁就没那么简单了。据猜测,其中有的可能是去世保障户的好友,有的可能是远房亲戚等。
“对于无人住、有遗物的房屋‘清空’并不难;对于家中有人住着又不肯搬出的‘清空’,异常艰难。”秦玲坦言,保障房“退出难”是全国各地普遍面临的难题,相当一部分最终都需要走法律途径,但近年来,南京尚无一例通过强制执行成功退出的案例,“我们将通过社区、民政等再上门一一发告知信,逾期不搬的将走法律途径。”
业内人士表示,解决“退出难”,除了需要法律保障,更重要的是从“入口”严格把关。
“说实话,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通过多重审核在‘把关’和‘纠错’。”秦玲告诉记者,我市各类保障房2002年起开始大规模供应并接受申请,目前已累计供应44万套。最初申请时,各部门的信息都是孤立的,更多的是靠申请人、社区、街道提供信息,这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无意识的遗漏,有一部分人则是刻意隐瞒。2008年起,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房产、民政、公证、工商、税务、公积金、交通等九大部门信息开始向大数据库“集纳”,“无论对过去的纠错还是对当下的申请审核,都更加得心应手”。秦玲认为,除了信息联网进行大数据比对,把保障房申请与信用体系挂钩也是大势所趋,南京正致力于这项工作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