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法律问题,如东县将“县、镇、村(居)社区公共法律服务阵地建设”纳入15类51件民生实事项目。积极搭建“1+15+245+X”模式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统筹整合全县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着力打造“老百姓农门的公共法律服务圈”,让公共法律服务移步可至、触手可及。
提升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功能
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作为服务主渠道、主阵地的优势,按照“应驻尽驻”的原则,实现了司法行政对外服务职能全面整合入驻。中心聚合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公证服务、行政复议、立法民意征集、法治宣传、特殊人群服务等多项司法行政工作职能,让群众“进一扇门,享受司法行政一揽子服务”。为了确保服务到位,中心着力完善“一门收件”“一站办结”“一事一评”的全闭环工作机制。对于采取“前店后厂”模式提供服务的事项,中心健全完善了材料接收移交、工作流转指派、结果反馈等对接机制。
今年以来,该中心共提供法律援助759人次,受理、分流和调解成功各类民间纠纷3867件,提供现场法律咨询2038人次,办理行政复议案件98件,接听12348法律服务热线1532人次。
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将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同时,中心还将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信息化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
强化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综合式”服务功能
为了充分发挥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作为服务群众的一线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的重要支撑作用,如东县致力于让基层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办理公共法律服务“所有事”。加强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确保设施完备、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整合法律援助、公证、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等各类法律服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深化远程公证试点,推进代收协办服务;引导法律服务力量下沉,提供更多办事服务内容,确保标准化建设运行率100%。
通过强化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综合式”服务功能,为基层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接下来,将继续深化这一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法律保障。
工作室站点深入群众,推进“网格式”公共法律服务
如东县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敬老院、外来人口四海e家、快递点、小型超市、农家小院、影剧院、中小学校等点位网格为基础,建立了覆盖服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妇女维权、扶老助残等领域的35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点。这些站点通过“摆摊式”和“门诊式”的法律服务方式,直接深入群众中间,对来访群众的法律问题进行问诊把脉,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咨询和援助。
在探索“站点式”公共法律服务的过程中,积极推进“观测点+驿站”的服务形式。全县245个村(社区)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全覆盖,成为群众身边的“法律管家”,为均等普惠的基本公共法律可及率服务体系夯实基础,有效提升了基层法治建设能级和水平。同时形成具有地方辨识度的特色成果,村(社区)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依托各村居场域优势、村(社区)内传统特色文化等优化各项设置,着力打造高水平兼特色的村级公共法律服务样板。截至目前,全县各村(社区)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等利用村(社区)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为广大人民群众及村(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咨询2563场次、开展法治宣传讲座500余场次、进行矛盾纠纷调处365起,受理转交法律援助案件36件,其他司法行政类服务群众620人,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室积极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获得群众高度认可,服务满意度均达98%以上,群众更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室的知晓度。
线上线下双向拓展,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可及率和知晓率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从线下走向线上,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平面电脑结合QQ等小程序,实现中心、室、站点线下资源的线上互联对接,形成智慧精准的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借助线上平台,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零距离”,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业务改革,减少群众办事的往返次数和等待时间。通过线下窗口指引、电话指引等多渠道引导群众指尖办、快办,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关注人民群众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借助灵活多样的新媒体传播手段,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宣传和推广。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法律知识、案例分析等内容,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通过法治氛围的营造,推动如东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